卷六·大力将军
查伊璜,浙人,清明饮野寺中,见殿前有古钟,大于两石瓮,而上下土痕手迹,滑然如新。疑之。俯窥其下,有竹筐受八升许,不知所贮何物。使数人抠耳,力掀举之无少动,益骇。乃坐饮以伺其人;居无何,有乞儿入,携所得糗糒,堆累钟下。乃以一手起钟,一手掬饵置筐内,往返数回始尽。已复合之乃去,移时复来,探取食之。食已复探,轻若启椟。一座尽骇。查问:“若个男儿胡行乞?”答以:“啖噉多,无佣者。”查以其健,劝投行伍,乞人愀然虑无阶。查遂携归饵之,计其食,略倍五六人。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赠之行。
后十余年,查犹子令于闽,有吴将军六一者,忽来通谒。款谈间,问:“伊璜是君何人?”答言:“为诸父行。与将军何处有素?”曰:“是我师也。十年之别,颇复忆念。烦致先生一赐临也。”漫应之。自念叔名贤,何得武弟子?会伊璜至,因告之,伊璜茫不记忆。因其问讯之殷,即命仆马,投刺于门。将军趋出,逆诸大门之外。视之,殊昧生平。窃疑将军误,而将军伛偻益恭。肃客入,深启三四关,忽见女子往来,知为私廨,屏足立。将军又揖之。少间登堂,则卷帘者、移座者,并皆少姬。既坐,方拟展问,将军颐少动,一姬捧朝服至,将军遽起更衣,查不知其何为。众妪捉袖整衿讫,先命数人撩查座上不使动,而后朝拜,如觐君父。查大愕,莫解所以。拜已,以便服侍坐。笑曰:“先生不忆举钟之乞人耶?”查乃悟。既而华筵高列,家乐作于下。酒阑,群姬列侍。将军入室,请衽何趾,乃去。
查醉起迟,将军已于寝门三问矣。查不自安,辞欲返,将军投辖下钥,锢闭之。见将军日无别作,惟点数姬婢养厮卒,及骡马服用器具,督造记籍,戒无亏漏。查以将军家政,故未深叩。一日,执籍谓查曰:“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喝。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以半奉先生。”查愕然不受,将军不听。出藏镪数万,亦两置之。按籍点照,古玩床几,堂内外罗列几满。查固止之,将军不顾。稽婢仆姓名已,即今男为治装,女为敛器,且嘱敬事先生,百声悚应。又亲视姬婢登舆,厩卒捉马骡,阗咽并发,乃返别查。
后查以修史一案,株连被收,卒得免,皆将军力也。异史氏曰:“厚施而不问其名,真侠烈古丈夫哉!而将军之报,其慷慨豪爽,尤千古所仅见。如此胸襟,自不应老于沟渎,以是知两贤之相遇,非偶然也。”
白话文
查伊璜是浙江人。清明节时,他在野外寺庙喝酒,看见殿前有一口古钟,比两个大瓮还大,钟上下有泥土痕迹和手印,光滑得像新的一样。他觉得奇怪,弯腰往钟下看,发现有个能装八升东西的竹筐,不知道里面放着什么。他叫几个人抠住钟耳使劲掀,钟纹丝不动,更加吃惊。于是坐着喝酒等钟的主人。过了一会儿,有个乞丐进来,带着讨来的干粮,堆在钟下。他一只手掀起钟,另一只手把食物捧进筐里,来回几次才放完。盖好钟后离开,过会儿又来,伸手取食,轻松得像开箱子。满座人都震惊了。查伊璜问他:“你这样有本事的男子汉,怎么要饭?”乞丐回答:“吃得多,没人雇我。”查伊璜觉得他健壮,劝他去当兵,乞丐发愁没门路。查伊璜就带他回家,供他吃喝,发现他的饭量是常人的五六倍。给他换了衣服鞋子,又送五十两银子让他走。
十多年后,查伊璜的侄子任福建县令,有位吴六一将军突然来拜访。闲聊时,将军问:“伊璜是您什么人?”侄子答:“是家叔。将军与他认识?”将军说:“他是我老师。分别十年,很想念。麻烦请他来看看。”侄子随口答应,心想叔叔是名士,怎么会有武夫学生?后来查伊璜来了,侄子告诉他,查伊璜完全想不起来。因将军再三邀请,查伊璜就带着仆人骑马去拜访。将军快步迎出大门,查伊璜看他面生,怀疑将军认错人,但将军恭敬地弯腰行礼。请他进屋,一连打开三四道门,忽见女子走动,知道是内宅,查伊璜停下脚步。将军又行礼请他。上堂时,掀帘子、搬椅子的都是年轻丫鬟。坐下刚要询问,将军下巴一动,一个丫鬟捧来官服,将军立刻起身更衣,查伊璜不知他要做什么。丫鬟们帮他整理好衣襟后,几个人按住查伊璜不让动,将军像拜见君王父亲一样向他跪拜。查伊璜大惊,不明白原因。拜完,将军换上便服陪坐,笑着说:“先生不记得当年掀钟的乞丐了吗?”查伊璜这才明白。接着摆上丰盛酒席,家乐在堂下演奏。酒喝到一半,丫鬟们列队伺候。将军进内室请示安排,然后才离开。
查伊璜醉后起得晚,将军已在卧室外问候三次。查伊璜不安,想告辞,将军却锁上大门硬留他。查伊璜见将军每天只忙着清点丫鬟仆人、骡马用品,登记造册,叮嘱不许遗漏。查伊璜以为这是将军的家事,没多问。一天,将军拿着账本说:“我能有今天,全仗先生恩德。这里的一人一物,我都不敢独占,愿分一半给您。”查伊璜惊讶推辞,将军坚持。又搬出几万两银子,各分一半。按账本清点,古玩桌椅摆满厅堂。查伊璜一再阻止,将军不听。点完仆人姓名后,命令男仆收拾行李,女仆整理器物,嘱咐他们好好伺候先生。众人齐声答应。又亲自看着丫鬟上车,马夫牵出骡马,热热闹闹出发了,这才回头与查伊璜告别。
后来查伊璜因修史案受牵连被捕,最终免罪,全靠将军出力。异史氏说:“慷慨施恩不留名,真是侠义大丈夫!而将军的回报,豪迈爽快更是千古罕见。这样的胸怀,注定不会埋没民间。可见两位贤者的相遇,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