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酆都御史
酆都县外有洞,深不可测,相传阎罗署。其中一切狱具,皆借人工。桎梏朽败,辄掷洞口,邑宰即以新者易之,经宿失所在。供应度支,载之经制。
明有御史行台华公,按临酆都,闻之不以为信,欲入洞以决其惑,众云不可。公弗听,乃秉烛入,以二役从。入里许,烛暴灭。视之,阶道阔朗,有广殿十余间,列坐尊官,袍笏俨然。惟东首虚一座。尊官见公至,降阶而迎,笑问曰:“至矣乎?别来无恙否?”公问:“此何处所?”尊官曰:“此冥府也。”公愕然告退。尊官指虚座曰:“此为君坐,那可复还。”公益惧,固请宽宥,尊官曰:“定数何可逃也!”遂检一卷示公,上注云:“某月日,某以肉身归阴。”公览之,战栗如濯冰水,念母老子幼,泫然流涕。
俄有金甲神人,捧黄帛书至,群拜舞启读已,乃贺公曰:“君有回阳之机矣。”公喜致问。曰:“适接帝诏,大赦幽冥,可为君委折原例耳。”乃示公途而出,数武之外,冥黑如漆,不辨行路,公甚窘苦。忽一神将,轩然而入,赤面长髯,光射数尺。公迎拜而哀之,神人曰:“诵佛经可出。”言已而去。公自计经咒多不记忆,惟《金刚经》颇曾习之,乃合掌而诵,顿觉一线光明,映照前路。偶有遗忘,则目前顿黑,定想移时,复诵复明;乃始得出。其二役,则不可问矣。

白话文

酆都县城外有个深不见底的山洞,传说里面是阎罗王的衙门。洞中所有的刑具都是靠人力置办的。如果镣铐之类腐朽损坏了,就会被扔到洞口,县令立刻会换新的补进去,过一夜这些新刑具就不见了。供应阴间的开支,都被列入当地财政预算。

明朝有位姓华的御史巡视酆都,听说这事后不信,想进洞去破除疑惑,众人都劝阻。华公不听,带着蜡烛和两名差役进了洞。走了一里多路,蜡烛突然熄灭。他四下打量,发现台阶宽阔,道路明亮,远处有十几间大殿,里面坐着身穿官服、手持笏板的威严官员,唯独东边空着一个座位。官员们见华公到来,纷纷下阶迎接,笑着问:“来了?别后可好?”华公问:“这是什么地方?”对方答:“这是阴间。”华公大惊,连忙告退。官员指着空座说:“这是您的位子,哪还能回去?”华公更怕了,再三请求宽恕。官员说:“天命难违啊!”随即取出一卷文书给他看,上面写着:“某月某日,某人以肉身入阴间。”华公读后浑身发抖,想到母亲年迈、孩子年幼,不禁痛哭流涕。

这时忽然有个金甲神捧着黄绢诏书到来,众官员跪拜宣读后,向华公祝贺:“您有还阳的机会了。”华公忙问缘由。对方解释:“刚才接到玉帝诏书,要大赦幽冥,可以为您破例周旋。”于是给华公指了出路。可刚走几步,四周就漆黑如墨,根本看不清路,华公寸步难行。突然有位红脸长须、浑身发光的神将昂然出现,华公连忙跪拜求救。神将说:“念诵佛经就能出去。”说完离去。华公暗想自己记不得多少经文,唯独《金刚经》还算熟悉,便合掌背诵。刚念诵,眼前就出现一线光明照亮前路。偶尔忘词,四周立刻重归黑暗;静心回想后再继续念诵,光明又会重现——最终就这样走出了山洞。至于那两名差役,就再也没能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