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堪舆
沂州宋侍郎君楚家,素尚堪舆,即闺阁中亦能读其书,解其理。宋公卒,两公子各立门户,为公卜兆。闻能善青乌之术者,不惮千里争罗致之。于是两门术士,召致盈百。日日连骑遍郊野,东西分道出入,如两旅。经月余,各得牛眠地,此言封侯,彼言拜相。兄弟两不相下,因负气不为谋,并营寿域,锦棚彩幢,两处俱备。灵舆至歧路,兄弟各率其属以争,自晨至于日昃,不能决。宾客尽引去。舁夫凡十易肩,困惫不举,相与委柩路侧。因止不葬,鸠工构庐,以蔽风雨。兄建舍于旁,留役居守,弟亦建舍如兄,兄再建之,弟又建之:三年而成村焉。
积多年兄弟继逝,嫂与娣始合谋,力破前人水火之议,并车入野,视所择两地,并言不佳,遂同修聘贽,请术人另相之。每得一地,必具图呈闺闼,判其可否。日进数图,悉疵摘之。旬余,始卜一域。嫂览图,喜曰:“可矣。”示娣。娣曰:“是地当先发一武孝廉。”葬后三年,公长孙果以武生领乡荐。
异史氏曰:“青乌之术,或有其理,而僻而信之则痴矣。况负气相争,委柩路侧,其于孝弟之道不讲,奈何冀以地理福儿孙哉!如闺中宛若,真雅而可传者矣。”
白话文
沂州宋侍郎君楚家,向来推崇风水之术,就连家中女眷也能研读相关书籍,通晓其中道理。宋公去世后,两位公子分家自立门户,各自为父亲寻找墓地。听说哪里有精通堪舆的高人,不惜奔波千里也要请来。于是两兄弟门下召集的风水师加起来有上百人。他们天天骑马跑遍郊野,分成东西两路进出,就像两支军队。折腾了一个多月,两方各自找到风水宝地,一方说葬在此处能封侯,另一方说选了那处可拜相。兄弟俩互不相让,赌气不再商量,各自修建坟墓,棚帐彩旗在两处墓地都准备齐全。出殡时灵柩走到岔路口,兄弟俩各自带着人马争执该走哪条路,从清晨吵到太阳西斜仍僵持不下。宾客们见状纷纷离去。抬棺的杠夫换了十班人都累得抬不动了,最后只得把棺材搁在路边。于是葬礼搁置,他们雇工匠搭建棚屋遮风挡雨。哥哥在棺旁建了守灵屋,派人留守;弟弟见状也建了同样的屋子。兄长再加盖,弟弟又跟着建——三年后这里竟成了个村子。
多年后兄弟俩相继离世,嫂嫂与弟媳才联手商议,决心破除丈夫生前水火不容的争执。她们同乘马车到野外察看两处墓地,都认为风水不好,便共同准备了聘礼,请风水师重新勘选。每找到一处新址,必定将地形图送入内宅由女眷定夺。一天送上好几张图,都被她们挑出毛病。十几天后才选定一处。嫂嫂看了图纸欣喜道:”这里可以。”递给弟媳看,弟媳说:”这块地会先出一位武举人。”下葬三年后,宋公的长孙果然以武秀才身份考中了乡试武举。
作者评论道:”风水之说或许有些道理,但过分迷信就是愚昧了。何况兄弟赌气争执,把父亲灵柩扔在路边,连孝悌之道都不顾,还指望靠风水福泽子孙?像这两位妯娌,才是真正明理堪传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