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别本作反)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失(施的通假字)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鍉针于井荥分俞。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俞,取以四时。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诸经荥俞臓俞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搏大者也。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曰输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
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主要讲述了针刺疗法的基本原则、九针的用途、十二种刺法及其适应症,以及针刺与五脏的关系。以下是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针刺的基本原则

针刺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针具。九种针各有其用途,长短大小各不相同,需根据病情灵活使用。如果用针不当,疾病难以治愈。例如:
- 病情浅而针刺过深,会损伤肌肉,导致皮肤化脓;
- 病情深而针刺过浅,病气无法排出,反而会形成大脓包;
- 病情轻而用大针,气泻过多,反而加重病情;
- 病情重而用小针,气无法排出,治疗也会失败。

因此,必须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针具,大针用于泻气,小针用于轻微病症。接下来详细说明具体的针刺方法。


九针的用途

  1. 镵针:用于治疗皮肤表面的游走性疼痛,但皮肤发白处不宜使用。
  2. 圆针:用于治疗肌肉间的病症。
  3. 锋针:用于治疗经络的顽固痹症。
  4. 鍉针:用于治疗脉象虚弱、需要补气的病症,针刺井穴和荥穴。
  5. 铍针:用于治疗大脓包。
  6. 圆利针:用于治疗突然发作的痹症。
  7. 毫针:用于治疗持续性疼痛的痹症。
  8. 长针:用于治疗内脏疾病。
  9. 大针:用于治疗水肿、关节不通的病症。

此外,五脏的顽固病症可用锋针,针刺井穴和荥穴,并根据四季变化调整。


九种刺法

  1. 俞刺:针刺各经的荥穴和俞穴。
  2. 远道刺:病在上部,针刺下部的腑俞穴。
  3. 经刺:针刺大经的结络部分。
  4. 络刺:针刺小络的血脉。
  5. 分刺:针刺肌肉间隙。
  6. 大泻刺:用铍针刺大脓包。
  7. 毛刺:针刺皮肤表面的浮痹。
  8. 巨刺:左病刺右,右病刺左。
  9. 焠刺:用烧红的针治疗痹症。

十二种刺法

  1. 偶刺:前后各刺一针,治疗心痹。
  2. 报刺:用于游走性疼痛,针刺后不拔针,按压疼痛部位再拔针。
  3. 恢刺:直刺后前后提插,治疗筋痹。
  4. 齐刺:一针直刺,两针旁刺,治疗寒气较深的病症。
  5. 扬刺:一针直刺,四针旁刺,治疗寒气广泛的病症。
  6. 直针刺:提起皮肤后针刺,治疗浅表寒气。
  7. 输刺:直入直出,深刺,治疗气盛发热。
  8. 短刺:刺骨痹,稍摇针深入,上下摩擦骨头。
  9. 浮刺:旁刺浅层,治疗肌肉紧张和寒症。
  10. 阴刺:左右各刺一针,治疗寒厥。
  11. 傍针刺:一针直刺,一针旁刺,治疗顽固痹症。
  12. 赞刺:直入直出,多次浅刺出血,治疗痈肿。

针刺的深度与脉象

  • 脉象深不可见的,需轻微进针并久留,以引导脉气。
  • 脉象浅的,不要直接刺脉,按压阻断脉气后再刺,避免伤及精气,只排出邪气。

三刺法

  1. 浅刺:刺破皮肤,排出阳邪。
  2. 中刺:稍深刺至肌肉,排出阴邪。
  3. 深刺:刺入肌肉间隙,引导谷气(正气)。
    《刺法》中提到,先浅刺逐邪,再深刺引阴,最后深刺引谷气。

针刺与五脏

  1. 半刺:浅刺快出,不伤肌肉,取皮气,对应肺。
  2. 豹文刺:前后左右刺脉,取经络血,对应心。
  3. 关刺:直刺筋上,取筋痹,慎勿出血,对应肝。
  4. 合谷刺:分肉间刺如鸡足,取肌痹,对应脾。
  5. 输刺:直入直出,深至骨,取骨痹,对应肾。

总结

针刺疗法需根据病情、脉象、季节和五脏关系灵活运用。若不了解年运、气盛衰、虚实变化,无法成为合格的医者。


核心思想

《灵枢·官针》强调了针刺疗法的精细化和个性化,要求医者根据病情、部位、季节和五脏关系,选择合适的针具和刺法,以达到最佳疗效。同时,针刺需注重深浅、力度和频率,避免过度或不足,体现了中医“因人、因时、因地”的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