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岐伯曰: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
岐伯曰: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
岐伯曰:鼠瘘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
岐伯曰: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
岐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见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岐伯:“寒热瘰疬(淋巴结肿大)出现在颈部和腋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岐伯回答:“这些都是鼠瘘(淋巴结结核)寒热的毒气,滞留在经脉中无法排出所致。”
黄帝又问:“如何去除它呢?”
岐伯回答:“鼠瘘的根本原因在于脏腑,其症状表现在颈部和腋下之间。如果毒气浮在经脉中,尚未深入肌肉,并且外部表现为脓血,这种情况比较容易去除。”
黄帝再问:“具体如何去除呢?”
岐伯回答:“应该从根本(脏腑)入手,引导其末梢(颈腋处的症状),这样可以使症状逐渐消退,断绝寒热。仔细按照经脉的走向进行治疗,缓慢地施针,毒气会逐渐排出。如果病灶小如麦粒,针刺一次就能见效,三次针刺就能痊愈。”
黄帝又问:“如何判断病情的生死预后呢?”
岐伯回答:“翻开患者的眼睑观察,如果眼中有红色血丝上下贯穿瞳孔,出现一条血丝,患者一年内会死亡;出现一条半血丝,一年半内会死亡;出现两条血丝,两年内会死亡;出现两条半血丝,两年半内会死亡;出现三条血丝,三年内会死亡。如果红色血丝没有贯穿瞳孔,那么病情是可以治愈的。”
解释:
这段对话出自《黄帝内经·灵枢·寒热》,主要讨论了“鼠瘘”(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淋巴结结核)的病因、治疗方法和预后判断。
病因:岐伯认为,鼠瘘是由寒热毒气滞留在经脉中引起的,其根本原因在于脏腑功能失调,而症状表现在颈部和腋下。
治疗方法:治疗鼠瘘需要从根本入手,即调理脏腑功能,同时通过针刺等方法引导毒气排出。如果病灶较小,针刺三次即可痊愈。
预后判断:通过观察患者眼睑中的红色血丝是否贯穿瞳孔,可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如果血丝贯穿瞳孔,则病情凶险,预后不良;如果没有贯穿,则病情较轻,可以治愈。
这段内容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强调从根本调理疾病,同时通过观察外部症状来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