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
岐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
岐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
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
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趾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风,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
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黄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人体有十二条经脉,但为什么只有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这三条经脉的脉动不停呢?

岐伯回答:这是因为这三条经脉与胃脉密切相关。胃是五脏六腑的“海”,胃中的清气向上输送到肺,肺气通过手太阴肺经运行。肺气的运行与呼吸相关,所以人一呼,脉动两次;一吸,脉动也两次。呼吸不停,脉动也就不停。

黄帝问:气通过寸口(手腕处的脉诊部位)时,上行的气有十分,下行的气有八分,它们是怎么循环的?我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气离开脏腑时,就像弓弩发射一样迅速,像水从岸上流下一样快速。气上行到鱼际(手掌部位)时,开始衰减,剩余的气则逐渐衰弱并逆向上行,所以它的运行显得微弱。

黄帝问:足阳明胃经为什么会有脉动?

岐伯回答:胃气向上输送到肺,其中强悍的气向上冲到头部,沿着咽喉,上行到空窍(头部孔窍),经过眼系(眼部经络),进入脑部,再从顑部(面部)出来,向下经过客主人(面部穴位),沿着牙车(下颌部位),与足阳明胃经汇合,并向下到达人迎穴(颈部)。这是胃气通过足阳明胃经运行的路径。因此,阳经和阴经的上下脉动是一致的。如果阳经有病而阳脉细小,或阴经有病而阴脉过大,都是反常现象。如果阴阳经脉都静止或都动得太过,就像绳子被拉紧一样,表示有病。

黄帝问:足少阴肾经为什么会有脉动?

岐伯回答:冲脉是十二经脉的“海”,它与足少阴肾经的大络脉一起,起源于肾下,从气街(腹部穴位)出来,沿着大腿内侧,斜行进入腘窝(膝盖后方),再沿着胫骨内侧,与足少阴肾经并行,向下进入内踝后方,到达足底。它的分支则斜行进入踝部,经过跗上(足背部),进入大趾之间,输送到各条络脉,以温暖足胫。这条经脉是常动的。

黄帝问:营卫之气的运行,上下相互贯通,像环一样没有尽头。但如果突然遇到邪风或大寒,手足会变得懈怠无力,经脉的阴阳运行路径和气血的输送会失去协调,气是怎么循环回来的呢?

岐伯回答:四肢是阴阳之气交汇的地方,也是气的大络脉所在。四街(四肢的经络)是气的运行路径。如果络脉被阻断,气会通过其他路径运行;四肢放松后,气会重新汇合,气血的输送会像环一样循环不息。

黄帝说:很好。这就是所谓的“如环无端”,没有固定的规律,终而复始,循环不息。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讨论了人体经脉的运行机制,特别是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脉动原因,以及气血在体内的循环规律。以下是关键点的解释:

  1. 胃与经脉的关系:胃是五脏六腑的“海”,负责将清气输送到肺,肺气通过手太阴肺经运行。胃气还与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的运行密切相关。

  2. 脉动与呼吸:肺气的运行与呼吸同步,一呼一吸之间,脉动各两次,因此脉动不停。

  3. 气的循环:气离开脏腑时迅速而有力,但在上行过程中会逐渐衰减,剩余的气则逆向上行,运行微弱。

  4. 足阳明胃经的脉动:胃气通过足阳明胃经运行,其路径从胃到肺,再到头部,最后回到胃经,形成循环。

  5. 足少阴肾经的脉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共同运行,起源于肾,经过下肢,最终到达足部,温暖足胫。

  6. 营卫之气的循环:营卫之气在体内上下贯通,像环一样循环不息。即使遇到外邪或寒邪,气血的输送也能通过其他路径恢复循环。

  7. 阴阳经脉的协调:阴阳经脉的脉动应保持平衡,如果出现异常,如阳脉细小或阴脉过大,表示身体有病。

这段内容体现了《黄帝内经》对经脉和气血运行的深刻理解,强调了人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循环不息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