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
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为止。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为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为止。
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
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筋癫疾者,身倦、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吐沃沫,气下泄,不治。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阳、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也。
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顑。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阴、太阳、阳明。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壮。
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太表里,足少阴、阳明之径,肉清取荥,骨清取井、经也。
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暖取足少阴,清取足阳明,清则补之,温则泻之。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输,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抵(别本作骶)上以长针。气逆,则取其太阴、阳明、厥阴,甚取少阴、阳明,动者之经也。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
《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论述了癫狂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以下是对该段内容的翻译和解释:
翻译:
眼睛的外角向外延伸至面部,称为“锐眦”;在内侧靠近鼻子的部分,称为“内眦”;上方的称为“外眦”,下方的称为“内眦”。
癫病初发时,患者先感到不快乐,头部沉重疼痛,眼睛发红;病情加重时,会出现心烦意乱。此时,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来判断病情,取手太阳经、手阳明经、手太阴经的穴位进行治疗,直到血液颜色恢复正常为止。
癫病发作时,患者会张口啼叫、呼吸急促、心悸,此时取手阳明经、手太阳经的穴位进行治疗。如果左侧肢体强直,则治疗右侧;如果右侧肢体强直,则治疗左侧,直到血液颜色恢复正常为止。
癫病发作时,患者先出现身体僵硬,随后感到脊背疼痛,此时取足太阳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手太阳经的穴位进行治疗,直到血液颜色恢复正常为止。
治疗癫病时,医生应常与患者相处,观察其病情,找到需要治疗的穴位。当病情发作时,观察患者是否有异常,若有则进行泻血治疗,将血液放入葫芦壶中,等到病情再次发作时,如果血液没有变化,则在骶骨处进行灸法,灸二十壮。
骨癫病的症状是:面部、牙齿、肌肉等处肿胀,骨骼突出,出汗、心烦意乱,呕吐大量泡沫,气往下泄,这种情况难以治愈。筋癫病的症状是:身体疲倦、肌肉挛缩、脉象大,治疗时刺项部的大杼脉;如果呕吐大量泡沫,气往下泄,则难以治愈。脉癫病的症状是:突然昏倒,四肢的脉象都胀大而松弛,脉象满,治疗时刺出血;如果脉象不满,则在项部的太阳经、腰部的带脉(距离腰部三寸处)以及各肌肉的穴位进行灸法;如果呕吐大量泡沫,气往下泄,则难以治愈。癫病发作时,如果症状类似于狂病,则难以治愈。
狂病初发时,患者先感到悲伤,容易忘记事情,容易发怒,容易恐惧,这种病是由于忧愁和饥饿引起的,治疗时取手太阳经、手阳明经的穴位,直到血液颜色恢复正常为止,同时取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的穴位。
狂病发作时,患者睡眠减少,不感到饥饿,自认为高尚、聪明、尊贵,喜欢骂人,日夜不休,治疗时取手阳明经、手太阳经、手太阴经、舌下的少阴经的穴位,观察脉象盛大的穴位进行治疗;如果脉象不盛大,则不必治疗。
狂病患者言语狂乱、容易受惊、喜欢笑、喜欢唱歌、行为异常,这种病是由于极度恐惧引起的,治疗时取手阳明经、手太阳经、手太阴经的穴位。
狂病患者出现幻觉、幻听、喜欢呼叫,这是由于气虚引起的,治疗时取手太阳经、手太阴经、手阳明经、足太阴经、头部、两侧面部的穴位。
狂病患者食欲旺盛,容易看到鬼神,喜欢笑但不表现出来,这种病是由于极度喜悦引起的,治疗时取足太阴经、足太阳经、足阳明经的穴位,然后再取手太阴经、手太阳经、手阳明经的穴位。
狂病初发时,如果症状不明显,先取曲泉穴左右的动脉,如果脉象盛大则刺出血,病情会很快缓解;如果病情没有缓解,则按照常规方法治疗,并在骶骨处进行灸法,灸二十壮。
风逆病的症状是:四肢突然肿胀,身体沉重,时常感到寒冷,饥饿时心烦,饱食后容易情绪波动,治疗时取手太阴经、手阳明经、足少阴经、足阳明经的穴位,如果肌肉发冷则取荥穴,骨骼发冷则取井穴、经穴。
厥逆病的症状是:双脚突然发冷,胸部像要裂开,肠子像被刀割一样疼痛,心烦不能进食,脉象大小都涩,如果身体温暖则取足少阴经的穴位,如果身体发冷则取足阳明经的穴位,发冷时用补法,温暖时用泻法。
厥逆病伴有腹胀、肠鸣、胸满、呼吸困难,治疗时取胸部的两胁,如果咳嗽时感到疼痛,则取背部的穴位,用手按压后疼痛立即缓解。
如果患者出现尿闭,则刺足少阴经、足太阳经以及骶骨上方的穴位,使用长针进行治疗。
气逆病时,取手太阴经、足阳明经、足厥阴经的穴位,病情严重时取足少阴经、足阳明经的穴位,选择有脉动的经脉进行治疗。
气虚的症状是:身体沉重,呼吸短促,骨骼酸痛,身体疲倦,行动迟缓,治疗时补足少阴经的穴位,去除血络。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癫狂病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癫狂病在中医学中属于精神类疾病,癫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头痛、眼睛发红等症状,狂病则表现为情绪亢奋、幻觉、幻听等。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针灸和刺血来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的目的。
癫病的治疗:癫病的治疗主要根据症状选择不同的经络和穴位进行治疗,如手太阳经、手阳明经、手太阴经等。治疗时注重观察血液的变化,血液颜色恢复正常是治疗有效的标志。
狂病的治疗:狂病的治疗同样根据症状选择不同的经络和穴位,如手阳明经、手太阳经、手太阴经等。治疗时注重脉象的变化,脉象盛大时进行刺血治疗,脉象不盛大时则不必治疗。
风逆病和厥逆病的治疗:风逆病和厥逆病主要表现为四肢肿胀、身体发冷、胸腹疼痛等症状,治疗时根据症状选择不同的经络和穴位,如手太阴经、足少阴经、足阳明经等。治疗时根据身体的寒热情况选择补法或泻法。
气虚的治疗:气虚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倦、呼吸短促、骨骼酸痛等症状,治疗时补足少阴经的穴位,去除血络。
总的来说,这段内容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根据不同的症状和病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强调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来达到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