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嚘的通假字),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太素》为骨),燥(《太素》为湿)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胎的通假字)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耐的通假字)冬不能(耐的通假字)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耐的通假字)夏不能(耐的通假字)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态的通假字)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而耳目聪明,身体强健,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态的通假字),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1. 阴阳的基本概念
黄帝说:“阴阳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是生杀的本源,是神明所在的府邸。治病必须从根本入手。阳气积聚形成天,阴气积聚形成地。阴主静,阳主动;阳主生长,阴主收藏;阳主杀伐,阴主隐藏;阳化生为气,阴凝聚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成浊气,热气生成清气。如果清气在下,会导致腹泻;浊气在上,会导致腹胀。这是阴阳颠倒,疾病产生的原因。”
解释:这里阐述了阴阳的基本属性及其在自然界和人体中的作用。阴阳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两极,它们的变化决定了万物的生长、收藏、生杀等过程。治病时,必须从阴阳的平衡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阴阳在人体中的表现
“清阳之气上升形成天,浊阴之气下降形成地。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雨来自地气,云来自天气。清阳之气从上部孔窍排出,浊阴之气从下部孔窍排出;清阳之气发散于腠理,浊阴之气运行于五脏;清阳之气充实四肢,浊阴之气归于六腑。”
解释:这里进一步解释了阴阳在人体中的具体表现。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这种升降运动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如果这种升降失常,就会导致疾病。
3. 阴阳与五行、五味的关系
“水属阴,火属阳。阳为气,阴为味。味滋养形体,形体依赖气,气依赖精,精依赖化生。精消耗气,形体消耗味,化生生成精,气生成形体。味过度会伤害形体,气过度会伤害精,精化为气,气被味所伤。”
解释:这里阐述了阴阳与五行、五味之间的关系。味属阴,气属阳,味滋养形体,气滋养精。如果味或气过度,就会伤害形体和精,导致疾病。
4. 阴阳的平衡与疾病
“阴味从下窍排出,阳气从上窍排出。味厚者属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者属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味厚则泄泻,味薄则通利。气薄则发散,气厚则发热。壮火消耗气,少火滋养气;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中,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解释:这里进一步解释了阴阳的平衡与疾病的关系。味厚者属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者属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泄泻、发热等疾病。
5. 阴阳失衡的表现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体,热伤气。气伤则痛,形伤则肿。先痛后肿者,气伤形体;先肿后痛者,形体伤气。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解释:这里阐述了阴阳失衡的具体表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失衡会导致寒热、痛肿等不同的症状。
6. 四时五行与五脏五气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解释:这里阐述了四时五行与五脏五气的关系。四时五行决定了自然界的变化,五脏五气决定了人体的情志和生理功能。如果情志不节,寒暑过度,就会导致疾病。
7. 五脏与五行的关系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解释:这里阐述了五脏与五行的关系。东方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目,怒伤肝,悲胜怒。其他四方与五脏的关系也类似。
8. 阴阳的调治
“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解释:这里阐述了阴阳失衡的具体表现及其调治方法。阳盛则身热,阴胜则身寒,阴阳失衡会导致不同的症状,治疗时需要根据阴阳的具体情况来调治。
9. 调治阴阳的方法
“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而耳目聪明,身体强健,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解释:这里阐述了调治阴阳的方法。通过七损八益的调治方法,可以调和阴阳,防止早衰。智者能够察同,愚者察异,智者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寿命长久。
10. 天地阴阳与人体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解释:这里阐述了天地阴阳与人体之间的关系。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导致人体左右不平衡,右耳目不如左明,左手足不如右强。
11. 治病的层次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解释:这里阐述了治病的层次。邪风侵入人体,首先影响皮毛,然后逐渐深入肌肤、筋脉、六腑、五脏。治疗时,越早干预,效果越好,治疗五脏时,病情已经非常严重。
12. 针灸与诊断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解释:这里阐述了针灸与诊断的方法。针灸时,可以通过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方法来调和阴阳。诊断时,通过察色按脉、审清浊、视喘息、听音声等方法,可以准确判断病情,治疗时不会出错。
13. 治病的具体方法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解释:这里阐述了治病的具体方法。根据病情的轻重、部位、性质,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针刺、温补、泻下、发汗等。治疗时需要审察阴阳,调和气血,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总结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主要阐述了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在自然界和人体中的表现、阴阳与五行、五味的关系、阴阳失衡的表现及其调治方法。通过理解阴阳的平衡与失衡,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产生及其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