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所谓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㾓;其传为索泽,其传为㿗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
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支。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二阳结,谓之消。
三阳结,谓之隔。
三阴结,谓之水。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阴阳虚,肠澼死。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是一篇关于阴阳理论在医学中应用的经典文献。以下是该段内容的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黄帝问道: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么意思?
岐伯回答:四经对应四季(春、夏、秋、冬),十二从对应十二个月,十二个月又对应十二条经脉。
解释:这里提到“四经”和“十二从”分别与四季、十二个月和十二经脉相对应,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的思想,即人体的生理变化与自然界的节律密切相关。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解释:脉象有阴阳之分,了解阳脉就能了解阴脉,了解阴脉也能了解阳脉。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解释:阳脉分为五类,每类又分为五种,共二十五种阳脉。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解释:阴脉反映的是五脏的真实状态。如果真脏脉象显现,说明五脏功能已经衰竭,病情危重,可能危及生命。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解释:阳脉反映的是胃气的盛衰,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解释:通过辨别阳脉,可以知道疾病的部位;通过辨别阴脉,可以预测生死的期限。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解释:三阳经的病证多表现在头部,三阴经的病证多表现在手部,这是因为经脉的循行部位不同。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解释:通过辨别阳脉,可以知道疾病的禁忌时间;通过辨别阴脉,可以预测生死的期限。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解释:只有熟练掌握阴阳理论,才能独立判断病情,不需要依赖他人的意见。


所谓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解释:阳脉的特点是“至”(脉象有力)、“动”(脉象活跃)、“数”(脉象快速);阴脉的特点是“去”(脉象无力)、“静”(脉象沉静)、“迟”(脉象缓慢)。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解释:如果五脏的真脏脉象显现,预示着病情危重。例如,肝脉悬绝急促,十八日内死亡;心脉悬绝,九日内死亡;肺脉悬绝,十二日内死亡;肾脉悬绝,七日内死亡;脾脉悬绝,四日内死亡。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解释:二阳经(阳明经)的疾病多由心脾功能失调引起,表现为情绪抑郁、女子月经不调。如果病情发展为“风消”(消瘦)或“息贲”(呼吸困难),则难以治愈。


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㾓;其传为索泽,其传为㿗疝。
解释:三阳经(太阳经)的疾病多表现为寒热交替、痈肿、肢体痿弱、小腿疼痛。如果病情发展为“索泽”(皮肤干燥)或“㿗疝”(疝气),则难以治愈。


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解释:一阳经(少阳经)的疾病多表现为气短、咳嗽、腹泻。如果病情发展为“心掣”(心悸)或“隔”(膈肌痉挛),则难以治愈。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解释:二阳经(阳明经)与一阴经(厥阴经)同时发病,表现为惊恐、背痛、频繁打嗝、打哈欠,称为“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解释:二阴经(少阴经)与一阳经(少阳经)同时发病,表现为腹胀、胸闷、频繁叹气。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解释:三阴经(太阴经)与三阳经(太阳经)同时发病,表现为肢体偏瘫、四肢无力。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解释:脉象的表现有多种,如“钩”(脉象如钩)、“毛”(脉象如羽毛)、“弦”(脉象如琴弦)、“石”(脉象如石头)、“溜”(脉象滑利)。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解释:阴气在体内争斗,阳气在体外扰动,导致汗液外泄、四肢厥冷,进而影响肺部,引起喘息。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解释:阴气的生成需要调和,只有阴阳调和,才能保持健康。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
解释:如果阳气过盛,会导致阳气破散,阴气也会随之消亡。


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解释:如果阴阳失调,经脉之气就会衰竭。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解释:属于“死阴”的病证,三日之内死亡;属于“生阳”的病证,四日之内死亡。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解释:从肝传到心称为“生阳”,从心传到肺称为“死阴”,从肺传到肾称为“重阴”,从肾传到脾称为“辟阴”,这些病情都难以治愈。


结阳者,肿四支。
解释:阳气郁结会导致四肢肿胀。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解释:阴气郁结会导致便血,初次郁结便血一升,再次郁结便血二升,三次郁结便血三升。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解释:阴阳之气郁结,阴气多而阳气少,称为“石水”,表现为少腹肿胀。


二阳结,谓之消。
解释:二阳经(阳明经)郁结,称为“消”(消渴病)。


三阳结,谓之隔。
解释:三阳经(太阳经)郁结,称为“隔”(膈肌痉挛)。


三阴结,谓之水。
解释:三阴经(太阴经)郁结,称为“水”(水肿)。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解释:一阴经(厥阴经)与一阳经(少阳经)郁结,称为“喉痹”(咽喉肿痛)。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解释:阴脉搏动而阳脉分离,表明有孕。


阴阳虚,肠澼死。
解释:阴阳两虚,会导致肠澼(痢疾)而死亡。


阳加于阴,谓之汗。
解释:阳气作用于阴气,表现为出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
解释:阴虚而阳盛,表现为崩漏(子宫出血)。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解释:不同经脉的搏动异常,预示着不同的死亡时间。例如,三阴经(太阴经)搏动异常,二十日半夜死亡;二阴经(少阴经)搏动异常,十三日傍晚死亡;一阴经(厥阴经)搏动异常,十日死亡;三阳经(太阳经)搏动且鼓动,三日死亡;三阴三阳经同时搏动,表现为心腹胀满、无法排便,五日死亡;二阳经(阳明经)搏动异常,表现为温病,十日内死亡。


总结
《阴阳别论》通过阴阳理论,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关系,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文中详细描述了不同经脉的病变表现及其预后,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