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这段内容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主要讲述了中医理论中五脏、五气、五味、五液、五病、五劳等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下是对这段内容的白话翻译和解释:


白话翻译:

  1. 五味所入
    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咸味入肾,甘味入脾。这就是五味所入的规律。

  2. 五气所病
    心气失调会导致嗳气,肺气失调会导致咳嗽,肝气失调会导致多言,脾气失调会导致吞咽困难,肾气失调会导致打哈欠或打喷嚏。胃气失调会导致气逆、打嗝或恐惧。大肠和小肠失调会导致腹泻。下焦失调会导致水肿。膀胱失调会导致排尿困难或遗尿。胆气失调会导致易怒。这就是五气所病的表现。

  3. 五精所并
    精气聚集于心会使人喜乐,聚集于肺会使人悲伤,聚集于肝会使人忧虑,聚集于脾会使人畏惧,聚集于肾会使人恐惧。这就是五精所并的现象,通常是因为脏腑虚弱而导致精气偏聚。

  4. 五脏所恶
    心厌恶热,肺厌恶寒,肝厌恶风,脾厌恶湿,肾厌恶燥。这就是五脏所恶的环境。

  5. 五脏化液
    心液化为汗,肺液化为鼻涕,肝液化为眼泪,脾液化为口水,肾液化为唾液。这就是五脏所化的体液。

  6. 五味所禁
    辛味走气,气病的人不要多吃辛味食物。咸味走血,血病的人不要多吃咸味食物。苦味走骨,骨病的人不要多吃苦味食物。甘味走肉,肉病的人不要多吃甘味食物。酸味走筋,筋病的人不要多吃酸味食物。这就是五味的禁忌,不要过量食用。

  7. 五病所发
    阴病多发生在骨骼,阳病多发生在血液。阴病多发生在肌肉,阳病多发生在冬季,阴病多发生在夏季。这就是五病的发病规律。

  8. 五邪所乱
    邪气侵入阳分会使人狂躁,侵入阴分会使人麻痹。邪气与阳分相搏会导致头部疾病,与阴分相搏会导致失语。邪气从阳分进入阴分会使人安静,从阴分进入阳分会使人易怒。这就是五邪所乱的表现。

  9. 五邪所见
    春天出现秋天的脉象,夏天出现冬天的脉象,长夏出现春天的脉象,秋天出现夏天的脉象,冬天出现长夏的脉象,这叫做“阴出之阳”,表现为易怒,难以治愈。这就是五邪的表现,都是致命的疾病。

  10. 五脏所藏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就是五脏所藏的精神活动。

  11. 五脏所主
    心主血脉,肺主皮肤,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骼。这就是五脏所主的身体部位。

  12. 五劳所伤
    长时间用眼会伤血,长时间卧床会伤气,长时间久坐会伤肌肉,长时间站立会伤骨骼,长时间行走会伤筋。这就是五劳所伤的表现。

  13. 五脉应象
    肝脉如弦,心脉如钩,脾脉如代,肺脉如毛,肾脉如石。这就是五脏的脉象。


解释:

这段内容系统地总结了中医理论中五脏、五味、五气、五液、五病等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和“整体观念”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

  1. 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不同味道的食物会对不同的脏腑产生影响,例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饮食应合理搭配,避免偏嗜。

  2. 五脏与疾病的关系
    五脏失调会导致不同的症状,例如心气失调会导致嗳气,肺气失调会导致咳嗽。这些症状为中医诊断提供了依据。

  3. 五脏与情志的关系
    五脏不仅与身体健康相关,还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例如心藏神,肝藏魂。情志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

  4. 五脏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五脏对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适应能力,例如心恶热,肺恶寒。养生应注意避免外界环境对脏腑的伤害。

  5. 五脏与体液的关系
    五脏的功能状态会通过体液表现出来,例如心液为汗,肺液为涕。观察体液的变化可以辅助诊断。

  6. 五劳与健康的关系
    过度劳累会损伤身体的不同部位,例如久视伤血,久坐伤肉。养生应注意劳逸结合。

  7. 五脉与五脏的关系
    不同的脉象反映不同脏腑的功能状态,例如肝脉如弦,肾脉如石。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


这段内容为中医诊断、治疗和养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强调了人体与自然、情志、饮食等多方面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