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甲乙经》作急),逢热则纵。
帝曰:善。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痹病是如何产生的?

岐伯回答: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侵袭人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痹病。其中,风邪偏盛的叫行痹,寒邪偏盛的叫痛痹,湿邪偏盛的叫着痹。

黄帝问:痹病有五种,分别是什么?

岐伯回答:在冬天遇到风寒湿邪的,形成骨痹;在春天遇到的,形成筋痹;在夏天遇到的,形成脉痹;在长夏(至阴时节)遇到的,形成肌痹;在秋天遇到的,形成皮痹。

黄帝问:痹病内侵五脏六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岐伯回答:五脏与外部组织有相应的联系,如果痹病长期不愈,就会内侵到相应的脏腑。所以,骨痹不愈,再感邪气,就会内侵到肾;筋痹不愈,再感邪气,就会内侵到肝;脉痹不愈,再感邪气,就会内侵到心;肌痹不愈,再感邪气,就会内侵到脾;皮痹不愈,再感邪气,就会内侵到肺。所谓痹病,都是根据不同的季节,再次感受风寒湿邪气而形成的。

岐伯继续说:痹病侵入五脏的表现如下:肺痹表现为心烦、胸闷、气喘、呕吐;心痹表现为血脉不通,心烦,心下有鼓动感,突然气上冲而喘,咽喉干燥,容易打嗝,气逆上冲时会感到恐惧;肝痹表现为夜间睡觉时容易惊醒,多饮,小便频繁,腹部胀满如怀孕;肾痹表现为容易腹胀,臀部代替脚走路,脊背代替头;脾痹表现为四肢无力,咳嗽,呕吐,胸腹阻塞。

岐伯接着说:肠痹表现为频繁饮水但小便不畅,腹部有气上冲,时而腹泻。胞痹表现为小腹和膀胱按压时疼痛,感觉像被热水烫过,小便不畅,伴有清鼻涕。

岐伯继续解释:阴气在安静时能藏神,躁动时则消散。饮食过量,肠胃就会受损。如果邪气导致喘息,痹病会聚集在肺;如果邪气导致忧思,痹病会聚集在心;如果邪气导致遗尿,痹病会聚集在肾;如果邪气导致乏力,痹病会聚集在肝;如果邪气导致肌肉萎缩,痹病会聚集在脾。各种痹病如果不愈,会逐渐深入体内。如果风邪偏盛,病人容易痊愈。

黄帝问:痹病有时会导致死亡,有时会长期疼痛,有时容易痊愈,这是为什么?

岐伯回答:痹病侵入五脏的会死亡,停留在筋骨间的会长期疼痛,停留在皮肤间的容易痊愈。

黄帝问:痹病侵入六腑是什么原因?

岐伯回答:这也是因为饮食和居住环境,是发病的根本原因。六腑各有对应的腧穴,风寒湿邪侵袭这些腧穴,再加上饮食不当,邪气会顺着腧穴侵入,停留在相应的腑中。

黄帝问:如何用针灸治疗痹病?

岐伯回答:五脏有相应的腧穴,六腑有相应的合穴,沿着经脉的分布,各有对应的治疗点,根据病变的部位进行治疗,病就会痊愈。

黄帝问:营卫之气也会导致痹病吗?

岐伯回答:营气是水谷的精气,调和于五脏,散布于六腑,能够进入血脉,所以沿着血脉上下运行,贯穿五脏,联络六腑。卫气是水谷的悍气,它的运行迅速滑利,不能进入血脉,所以沿着皮肤、肌肉之间运行,温煦肓膜,散布于胸腹。如果营卫之气逆乱就会生病,顺从则痊愈。营卫之气不与风寒湿邪结合,所以不会形成痹病。

黄帝说:说得好。痹病有时疼痛,有时不痛,有时麻木,有时发冷,有时发热,有时干燥,有时湿润,这是为什么?

岐伯回答:疼痛是因为寒邪多,有寒所以会痛。不痛、麻木是因为病久深入,营卫之气运行不畅,经络有时空虚,所以不通;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发冷是因为阳气少,阴气多,与病邪相合,所以发冷。发热是因为阳气多,阴气少,病气偏盛,阳气与阴气相争,所以发热。多汗而湿润是因为湿邪偏盛,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所以汗多而湿润。

黄帝问:痹病不痛是什么原因?

岐伯回答:痹病在骨则沉重,在脉则血凝而不流,在筋则屈伸不利,在肉则麻木,在皮则发冷。如果具备这五种情况,就不会疼痛。凡是痹病,遇到寒冷则拘急,遇到热则松弛。

黄帝说:说得好。


解释:

这段《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主要讨论了痹病的成因、分类、表现及治疗方法。痹病是由于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侵袭人体所导致的疾病,根据邪气的偏盛不同,分为行痹、痛痹、着痹。此外,痹病还与季节有关,分为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

痹病如果不愈,会逐渐内侵五脏六腑,导致不同的症状。岐伯详细描述了痹病侵入五脏六腑的表现,并指出痹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邪气侵入的部位。如果邪气侵入五脏,病情较重,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如果邪气停留在筋骨间,病情会长期疼痛;如果邪气停留在皮肤间,病情较轻,容易痊愈。

在治疗方面,岐伯提出可以通过针灸治疗,根据病变的部位选择相应的腧穴或合穴进行治疗。此外,岐伯还讨论了营卫之气与痹病的关系,指出营卫之气不与风寒湿邪结合,所以不会形成痹病。

最后,岐伯解释了痹病有时疼痛、有时不痛的原因,指出疼痛与寒邪有关,不痛则与病久深入、营卫之气运行不畅有关。痹病遇到寒冷会拘急,遇到热会松弛。

整体而言,这段内容系统地阐述了痹病的病因、病机、分类、表现及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对痹病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