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阳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
阳迎(别本作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瘖气鞕,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袭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为天牖五部。
臂阳明,有入頄遍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足太阳有入頄遍齿者,名曰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頄前。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一曰取之出鼻外。(方病之时,盛泻虚补。)
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反者益其(别本作甚)。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热厥取足太阴、少阳(《医部全录》:当作阴),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医部全录》:当作阳)于足,皆留之。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悗,取手太阴,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脏。
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脏之输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白话文翻译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主要讨论了寒热病的症状、治疗原则及针灸取穴的方法。以下是该篇的白话文翻译:
皮寒热:皮肤寒热的病人,无法安卧在床上,毛发干枯,鼻腔干燥,无法出汗。治疗时,应取三阳经的络脉,并补益手太阴经。
肌寒热:肌肉寒热的病人,肌肉疼痛,毛发干枯,嘴唇干燥,无法出汗。治疗时,应取三阳经的下部,以放血,并补益足太阴经,以促使出汗。
骨寒热:骨骼寒热的病人,身体无法安适,汗流不止。如果牙齿尚未干枯,可取少阴经在阴股部的络脉;如果牙齿已经干枯,则无法治愈。骨厥的症状与此类似。
骨痹:骨痹的病人,关节无法活动且疼痛,汗流不止,心烦意乱。治疗时,应取三阴经的经脉进行补益。
体惰:身体受伤,出血过多,或受风寒侵袭,或从高处坠落,导致四肢无力,无法收放。这种病称为“体惰”,治疗时,应取小腹脐下的三结交穴。三结交指的是阳明经、太阴经,以及脐下三寸的关元穴。
厥痹:厥痹的病人,厥气上逆至腹部。治疗时,应取阴阳经的络脉,根据主病所在,泻阳经,补阴经。
人迎穴:颈侧的动脉称为“人迎”,属于足阳明经,位于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是手阳明经,称为“扶突”。其次是足少阳经,称为“天牖”。再次是足太阳经,称为“天柱”。腋下的动脉属于手太阴经,称为“天府”。
头痛与胸满:阳逆头痛,胸满无法呼吸,应取人迎穴治疗。突然失声,气硬,应取扶突穴和舌本放血。突然气蒙,耳目不明,应取天牖穴。突然痉挛、癫痫、眩晕,无法站立,应取天柱穴。突然内热逆气,肝肺相搏,口鼻出血,应取天府穴。这些穴位合称为“天牖五部”。
齿痛:臂阳明经有分支进入面颊,遍布牙齿,称为“大迎”。下齿龋齿,应取臂阳明经治疗,恶寒时补益,不恶寒时泻之。足太阳经有分支进入面颊,遍布牙齿,称为“角孙”。上齿龋齿,应取鼻与面颊前的穴位。病发时,脉象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悬颅与眼系:足阳明经有分支挟鼻进入面部,称为“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治疗时,根据病症的虚实进行补泻。足太阳经有分支通项入脑,正属目本,称为“眼系”。头目疼痛,应取项中两筋间的穴位。进入脑后,分别与阴蹻、阳蹻相交,阳气盛则睁眼,阴气盛则闭眼。
热厥与寒厥:热厥应取足太阴、少阳经,留针;寒厥应取足阳明、少阴经,留针。舌纵涎下,心烦意乱,应取足少阴经。振寒、鼓颔、无法出汗、腹胀、心烦,应取手太阴经。刺虚时,刺其去路;刺实时,刺其来路。
四时取穴:春天取络脉,夏天取分腠,秋天取气口,冬天取经输。根据四时变化,治疗应顺应时节。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和五脏。
五部痈疽:身体有五部:伏兔、腓(小腿肚)、背、五脏之输、项。这五部若有痈疽,则病情严重,可能导致死亡。
汗出治疗:病始于手臂,先取手阳明、太阴经,促使汗出;病始于头部,先取项太阳经,促使汗出;病始于足胫,先取足阳明经,促使汗出。手太阴经和足阳明经均可促使汗出,取阴经汗出过多时,应止于阳经;取阳经汗出过多时,应止于阴经。
针刺的害处:针刺时,若刺中穴位但不去针,则精气外泄;若未刺中穴位而去针,则导致气滞。精气外泄则病情加重,气滞则可能引发痈疽。
解释
《灵枢·寒热病》主要探讨了寒热病的症状及其治疗方法,强调了针灸取穴的原则。该篇详细描述了不同部位的寒热病(如皮寒热、肌寒热、骨寒热等)的症状,并给出了相应的治疗穴位和手法。同时,该篇还介绍了针刺的注意事项,强调了针刺不当可能带来的危害。
寒热病的分类与治疗:根据寒热病发生的不同部位(皮、肌、骨),采取不同的针灸取穴方法,并根据病情的虚实进行补泻。
体惰与厥痹:体惰是指因外伤或风寒导致的身体无力,治疗时取脐下的三结交穴;厥痹则是厥气上逆至腹部,治疗时需泻阳补阴。
人迎五部:人迎、扶突、天牖、天柱、天府等穴位,分别用于治疗头痛、胸满、失声、气蒙、痉挛、内热逆气等症状。
齿痛与眼系:齿痛的治疗根据上下齿的不同,取不同的经络穴位;眼系则与头目疼痛相关,治疗时取项中两筋间的穴位。
热厥与寒厥:热厥和寒厥的治疗分别取足太阴、少阳经和足阳明、少阴经,留针以调节阴阳。
四时取穴:根据四季的变化,选择不同的经络穴位进行治疗,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
五部痈疽:身体五个重要部位(伏兔、腓、背、五脏之输、项)若发生痈疽,病情严重,需特别注意。
针刺的害处:针刺时需准确取穴,刺中后需及时去针,否则可能导致精气外泄或气滞,引发更严重的病症。
总之,该篇内容系统阐述了寒热病的诊断与治疗,强调了针灸取穴的精准性和针刺手法的正确性,体现了中医针灸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