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谨闻命矣。请问有毚愚仆漏之问,不在经者,欲闻其状。
帝曰:大矣。
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帝曰:在经有也。
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出也。
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
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者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谚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神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雷公曰:大矣。请问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之何也?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盲。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
白话文翻译: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教说:“我接受您的教诲,传授医学理论,包括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的应用等。然而,在治疗过程中,医生的能力有高有低,未必能十全十美。如果先讨论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等问题,请问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无论是卑贱还是富贵的人,他们的形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在实际治疗中运用这些道理?我已经谨记您的教诲。现在我想请教一些看似愚笨、琐碎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不在经典之中,但我想了解它们的具体情况。”
黄帝说:“这些问题很大啊。”
雷公又问:“有人哭泣时眼泪流不出来,或者眼泪少而鼻涕多,这是什么原因?”
黄帝回答:“这些内容在经典中已经提到过。”
雷公又问:“我不知道眼泪和鼻涕是从哪里产生的。”
黄帝说:“如果问这些问题,对治疗并没有直接帮助,但作为医生,应该了解这些道理,因为它们是医学理论的基础。心脏是五脏中最重要的器官,眼睛是它的外窍,面部的光泽是它的外在表现。因此,当一个人有德行时,他的气会在眼睛中表现出来;当一个人失去某些东西时,他的忧愁会显现在面色上。因此,悲哀时眼泪会流下来,眼泪是由水产生的。水的根源是肾精,肾精是至阴之物,至阴就是肾的精气。肾精中的水之所以不会随意流出,是因为精气在控制它。辅助的机制包裹着它,所以水不会随意流动。水的精气表现为志,火的精气表现为神,水和火相互作用,神和志都感到悲哀,因此眼睛中会产生泪水。所以有谚语说:‘心悲叫做志悲,志和心的精气共同聚集在眼睛中。’因此,当神和志都感到悲哀时,神气会传递到心,精气不会传递到志,志独自感到悲哀,所以眼泪会流出来。鼻涕则与脑有关,脑属于阴,髓是骨的充养物,所以脑中的液体渗出来形成鼻涕。志是骨的主宰,因此眼泪流出时,鼻涕也会随之流出,它们的运行是类似的。眼泪和鼻涕就像兄弟一样,紧急时一起出现,平时也一起存在。当志和神感到悲哀时,眼泪和鼻涕会同时流出。”
雷公说:“这些道理太深奥了。请问有人哭泣时眼泪流不出来,或者眼泪少而鼻涕不多,这是什么原因?”
黄帝回答:“眼泪流不出来,是因为哭泣时并不真正感到悲哀。不流泪,是因为神不慈悲。神不慈悲,志就不会感到悲哀,阴阳相互制约,眼泪怎么会单独流出来呢?志感到悲哀时,会感到惋惜,惋惜会冲击阴气,阴气被冲击后,志会离开眼睛,志离开后,神不能守住精气,精气和神离开眼睛,眼泪和鼻涕就会流出来。你难道没有读过经典中的话吗?当人厥逆时,眼睛会看不见东西。人厥逆时,阳气会聚集在上部,阴气会聚集在下部。阳气聚集在上部时,火气会独自发光;阴气聚集在下部时,脚会感到寒冷,脚寒冷会导致腹胀。一个水无法战胜五个火,所以眼睛会失明。因此,当风冲击眼睛时,眼泪会流个不停。风进入眼睛时,阳气会内守于精气,火气会烧灼眼睛,所以见到风时眼泪会流下来。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火和风相互作用时,才会下雨,眼泪和鼻涕的流出也是类似的道理。”
解释:
这段内容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主要讨论了眼泪和鼻涕的产生机制及其与情感、脏腑、阴阳的关系。黄帝通过解释眼泪和鼻涕的生理机制,阐明了情感(如悲哀)如何通过脏腑(如心、肾)和阴阳相互作用,影响人体的生理反应。
眼泪的产生:黄帝指出,眼泪的产生与心、肾、神、志等密切相关。心是五脏之主,眼睛是心的外窍,悲哀时,心和志的精气会聚集在眼睛中,导致眼泪流出。肾精是眼泪的根源,肾精控制着水的流动,因此眼泪不会随意流出。
鼻涕的产生:鼻涕与脑有关,脑属于阴,髓是骨的充养物,脑中的液体渗出来形成鼻涕。志是骨的主宰,因此眼泪流出时,鼻涕也会随之流出。
情感与生理反应的关系:黄帝强调,情感(如悲哀)会影响脏腑和阴阳的平衡,进而影响眼泪和鼻涕的流出。如果神不慈悲,志就不会感到悲哀,眼泪也就不会流出来。
风与眼泪的关系:黄帝还提到,风进入眼睛时,阳气内守于精气,火气会烧灼眼睛,导致眼泪流下。这种现象类似于火和风相互作用时产生雨。
总的来说,这段内容通过解释眼泪和鼻涕的生理机制,强调了情感、脏腑、阴阳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天人相应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