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故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气之病先后外内之应奈何?
伯高答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臓,乃病臓。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脉,筋脉乃应。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
黄帝曰:刺之奈何?
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黄帝曰:外内之病,难易之治,奈何?
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臓者,刺之半其日。臓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此月(别本作外)内难易之应也。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寿夭,奈何?
伯高答曰: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
黄帝曰:何谓形之缓急?
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若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夭矣。形充而大年,肉䐃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气,而后以临病人,决生死。
黄帝曰:余闻寿夭,无以度之。
伯高答曰:墙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满三十而死。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
黄帝曰:形气之相胜,以立寿夭奈何?
伯高答曰: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
黄帝曰:余闻刺有三变,何谓三变?
伯高答曰: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
黄帝曰:刺三变者奈何?
伯高答曰: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
黄帝曰: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
伯高答曰: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黄帝曰:刺寒痹内热奈何?
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黄帝曰:药熨奈何?
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㕮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熅中,封涂封,勿使泄。五日五夜,出绵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晬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谓内热也。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少师:我听说人的生命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少师回答: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只有仔细辨别阴阳,才能找到针刺的方法。了解疾病的起因,针刺才有道理。要谨慎地推测病情的开端,与时间相应。疾病与五脏六腑内在相应,与筋骨皮肤外在相应。因此,内在有阴阳,外在也有阴阳。在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所以说:“病在阴中之阴的,针刺阴经的荥穴和俞穴;病在阳中之阳的,针刺阳经的合穴;病在阳中之阴的,针刺阴经的经穴;病在阴中之阳的,针刺络脉。”所以说:“病在阳的叫做风,病在阴的叫做痹,阴阳都病的叫做风痹。”病有形态而不痛的,属于阳类;没有形态而痛的,属于阴类。没有形态而痛的,是阳完好而阴受伤,应赶快治疗阴,不要攻治阳。有形态而不痛的,是阴完好而阳受伤,应赶快治疗阳,不要攻治阴。阴阳都动,忽有形态,忽无形态,加上心烦的,叫做阴胜其阳。这叫做不表不里,其形态不会持久。

黄帝问伯高:我听说形气之病有先后内外之应,是怎么回事?

伯高回答: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臓,臓就会生病。寒伤形,形就会相应。风伤筋脉,筋脉就会相应。这是形气内外相应的道理。

黄帝问:怎么针刺?

伯高回答:病九天的,三次针刺就好了;病一个月的,十次针刺就好了,病情的多少远近,按这个来减少。久痹不去身的,看其血络,尽出其血。

黄帝问:内外之病,难易之治,怎么办?

伯高回答:形先病而未入臓的,针刺一半时间。臓先病而形才应的,针刺加倍时间。这是内外难易的相应。

黄帝问伯高:我听说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怎么决定人的寿命长短?

伯高回答: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

黄帝问:什么是形之缓急?

伯高回答:形充实而皮肤缓的则寿,形充实而皮肤急的则夭,形充实而脉坚大的顺,形充实而脉小而弱的气衰,衰则危。形充实而颧不起的骨小,骨小则夭。形充实而大,肉䐃坚而有分的肉坚,肉坚则寿。形充实而大,肉无分理不坚的肉脆,肉脆则夭。这是天命的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看寿命长短的,必须明白这个。立形定气,然后以临病人,决生死。

黄帝问:我听说寿命长短,无法度量。

伯高回答:墙基低,高不及地的,不满三十而死。有因加疾的,不及二十而死。

黄帝问:形气之相胜,怎么决定寿命长短?

伯高回答:平人而气胜形的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的死,形胜气的危。

黄帝问:我听说刺有三变,什么是三变?

伯高回答:有刺营的,有刺卫的,有刺寒痹之留经的。

黄帝问:刺三变的方法是什么?

伯高回答:刺营的出血,刺卫的出气,刺寒痹的内热。

黄帝问:营卫寒痹的病症是什么?

伯高回答:营的生病,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卫的生病,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寒痹的生病,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黄帝问:刺寒痹内热的方法是什么?

伯高回答:刺布衣的,用火焠。刺大人的,用药熨。

黄帝问:药熨的方法是什么?

伯高回答: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共四种,都㕮咀,浸在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都放入酒中,放在酒马矢熅中,封涂封,不使泄。五天五夜,取出绵絮晒干,干后再浸,以尽其汁。每次浸必晬其日,才取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这叫做内热。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讨论了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形气、脏腑、经络等概念,以及针刺治疗的方法和原则。通过黄帝与少师、伯高的对话,阐述了疾病的发生与阴阳、形气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针刺来治疗不同类型的疾病。

  1. 阴阳理论: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贯穿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疾病的治疗需要根据阴阳的变化来调整针刺的方法。

  2. 形气相应:形指形体,气指气机。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形气内外相应,疾病的发生与形气的变化密切相关。

  3. 针刺方法:根据疾病的不同,针刺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病在阴中之阴的,针刺阴经的荥穴和俞穴;病在阳中之阳的,针刺阳经的合穴等。

  4. 寿命长短: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形气的盛衰、骨肉皮的坚脆厚薄等因素决定人的寿命长短。

  5. 刺有三变:刺营、刺卫、刺寒痹,分别针对不同的病症,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

  6. 药熨方法:针对寒痹,采用药熨的方法,通过药物的热力作用,使热气深入病所,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段内容体现了中医理论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强调了疾病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