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甲乙经》《太素》等并作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太素》作腑)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道:现在得热病的人,都属于伤寒一类,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通常发生在六七天之间,而痊愈则多在十天以上,这是为什么呢?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希望听听原因。

岐伯回答:巨阳(太阳经)是诸阳经的统领,其经脉连接风府,因此主宰诸阳经的气血运行。人受寒后,就会发热,热虽然严重但不会致命,但如果同时受寒而发病,就难免死亡。

黄帝说:希望听听具体的情况。

岐伯说:伤寒的第一天,巨阳经受病,因此头项痛,腰脊僵硬。第二天,阳明经受病,阳明经主肌肉,其经脉经过鼻子,连接到眼睛,因此身体发热,眼睛疼痛,鼻子干燥,无法入睡。第三天,少阳经受病,少阳经主胆(《甲乙经》《太素》等版本中作“骨”),其经脉经过胁部,连接到耳朵,因此胸胁疼痛,耳聋。三阳经络都受病,但尚未侵入脏腑,因此可以通过发汗来治疗。

第四天,太阴经受病,太阴经脉分布在胃中,连接到咽喉,因此腹部胀满,咽喉干燥。第五天,少阴经受病,少阴经脉贯穿肾脏,连接到肺,系于舌根,因此口燥舌干,口渴。第六天,厥阴经受病,厥阴经脉经过阴器,连接到肝脏,因此烦闷,阴囊收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都受病,荣卫气血无法运行,五脏不通则死亡。

如果不同时受寒:第七天,巨阳经病情减轻,头痛稍微缓解;第八天,阳明经病情减轻,身体发热稍微缓解;第九天,少阳经病情减轻,耳聋稍微好转;第十天,太阴经病情减轻,腹部胀满减轻,想要饮食;第十一天,少阴经病情减轻,口渴停止,舌干缓解,打喷嚏;第十二天,厥阴经病情减轻,阴囊松弛,小腹稍微下坠,大气散去,病情逐渐痊愈。

黄帝问:如何治疗?

岐伯回答:治疗时要疏通相应的脏腑经脉,病情就会逐渐减轻。如果病未满三天,可以通过发汗来治疗;如果病已满三天,可以通过泄泻来治疗。

黄帝问:热病痊愈后,有时会留下后遗症,这是为什么?

岐伯回答:这些后遗症是因为热病严重时强行进食,导致热邪残留。这种情况下,病情虽然减轻,但热邪仍然潜伏,与食物中的谷气相搏,两热相合,因此留下后遗症。

黄帝说:好。如何治疗这些后遗症?

岐伯回答:根据虚实情况,调理逆从,可以使病情彻底痊愈。

黄帝问:热病期间有什么禁忌?

岐伯回答:热病稍微好转时,吃肉会导致病情复发,多吃会导致后遗症,这是禁忌。

黄帝问:如果同时受寒,脉象和症状会怎样?

岐伯回答:同时受寒时:第一天,巨阳经与少阴经同时受病,表现为头痛、口干、烦闷;第二天,阳明经与太阴经同时受病,表现为腹部胀满、身体发热、不想吃饭、说胡话;第三天,少阳经与厥阴经同时受病,表现为耳聋、阴囊收缩、四肢厥冷、无法进食、昏迷,六天后死亡。

黄帝问:五脏已经受损,六腑不通,荣卫气血无法运行,这种情况下,三天后才会死亡,这是为什么?

岐伯回答:阳明经是十二经脉的主导,其血气旺盛,因此人会昏迷。三天后,血气耗尽,因此死亡。

凡是因伤寒而发展为温病的,夏至前发病的称为温病,夏至后发病的称为暑病。暑病应当通过出汗来排出,不要止汗。

解释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主要讨论了伤寒和热病的病因、病理、症状、病程、治疗和禁忌。文中通过黄帝与岐伯的对话,详细描述了伤寒病的传变过程,即病邪从太阳经依次传入阳明经、少阳经,再传入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过程。同时,文章还提到了热病的治疗原则、后遗症的处理方法以及热病期间的饮食禁忌。

  1. 病因与病理:伤寒和热病属于外感病,主要由寒邪引起。寒邪侵入人体后,首先影响太阳经,随后依次传入其他经络和脏腑。如果寒邪同时侵入两条经络,病情会更加严重,甚至导致死亡。

  2. 症状与病程:文中详细描述了伤寒病在不同阶段的症状,如头痛、发热、耳聋、腹痛等。病程通常为六天,如果病情严重,六天后可能死亡;如果病情较轻,十天后可能痊愈。

  3. 治疗原则:治疗伤寒和热病时,应根据病邪所在的经络和脏腑,采取发汗或泄泻的方法。未满三天的病可以通过发汗来治疗,已满三天的病可以通过泄泻来治疗。

  4. 后遗症与禁忌:热病痊愈后,如果强行进食,可能导致热邪残留,留下后遗症。因此,热病期间应避免吃肉和多吃,以免病情复发或留下后遗症。

  5. 两感于寒:如果寒邪同时侵入两条经络,病情会更加严重,表现为头痛、口干、烦闷、腹部胀满、身体发热、耳聋、阴囊收缩等症状,六天后可能死亡。

  6. 温病与暑病:因伤寒而发展为温病的,夏至前发病的称为温病,夏至后发病的称为暑病。暑病应当通过出汗来排出,不要止汗。

总之,《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为后世中医治疗伤寒和热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