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对曰:肾移寒于肝(《太素》、《甲乙经》作脾),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
故得之气厥也。

这段文字出自《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主要讨论了五脏六腑之间寒热之气的相互转移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下是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黄帝问道:五脏六腑之间,寒热之气相互转移会有什么表现?
岐伯回答

  1. 肾的寒气转移到肝(《太素》、《甲乙经》中记载为脾):会导致痈肿(皮肤化脓性炎症)和少气(气短、乏力)。

  2. 脾的寒气转移到肝:会导致痈肿和筋挛(肌肉或筋脉痉挛)。

  3. 肝的寒气转移到心:会导致狂症(精神失常)和隔中(胸膈部阻塞感)。

  4. 心的寒气转移到肺:会导致肺消(一种严重的肺病,表现为极度消瘦)。肺消的症状是喝一杯水,却排出两杯尿,这种病难以治愈,最终会导致死亡。

  5. 肺的寒气转移到肾:会导致涌水(一种水肿病)。涌水的症状是按压腹部不觉得坚硬,水气停留在大肠,快速行走时会听到“濯濯”的水声,就像袋子里装着浆水一样。

  6. 脾的热气转移到肝:会导致惊衄(惊悸和鼻出血)。

  7. 肝的热气转移到心:会导致死亡。

  8. 心的热气转移到肺:会导致鬲消(一种消渴病,表现为极度口渴)。

  9. 肺的热气转移到肾:会导致柔痓(一种筋脉松弛、无力的病症)。

  10. 肾的热气转移到脾:会导致虚症和肠澼(腹泻),这种病难以治愈,最终会导致死亡。

  11. 胞(子宫)的热气转移到膀胱:会导致癃(小便不通)和溺血(尿血)。

  12. 膀胱的热气转移到小肠:会导致肠梗阻,上表现为口糜(口腔溃疡)。

  13. 小肠的热气转移到大肠:会导致虙瘕(一种腹部肿块)和沉(腹部沉重感)。

  14. 大肠的热气转移到胃:会导致食欲旺盛但身体消瘦,这种病称为“食亦”。

  15. 胃的热气转移到胆:也会导致“食亦”。

  16. 胆的热气转移到脑:会导致辛頞(鼻部疼痛)和鼻渊(鼻涕浑浊不止),进一步发展会导致衄蔑(鼻出血)和瞑目(视力模糊)。

总结:这些病症的发生,都是由于寒热之气在五脏六腑之间相互转移,导致气机逆乱而引起的。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阐述了寒热之气在五脏六腑之间的转移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寒热之气的不正常转移会导致各种疾病,如痈肿、筋挛、消渴、水肿、惊悸、鼻出血等。这些病症的发生与脏腑之间的气机逆乱密切相关,反映了中医理论中“气机失调”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1. 寒气的转移:寒气多导致寒性病症,如痈肿、筋挛、肺消等,表现为气血凝滞、功能衰退。
  2. 热气的转移:热气多导致热性病症,如惊衄、鬲消、鼻渊等,表现为气血亢盛、功能紊乱。
  3. 气机逆乱:寒热之气的转移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这段内容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强调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