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挟脊而痛至顶,头沉沉然,目□□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榖榖,便溲难,取足太阴。
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
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针大如牦,刺膝无疑。
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衄而不止,衄血流,取足太阳。衄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腘中出血。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阳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俛仰,取足少阳。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腘中血络。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
顑痛,刺手阳明与顑之盛脉,出血。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腹满食不化,腹满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
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阳。
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颌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按人迎于经,立已。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痿厥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
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这段文字出自《黄帝内经·灵枢·杂病》,主要描述了一些病症及其对应的治疗方法。以下是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1. 厥挟脊而痛至顶,头沉沉然,目□□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
- 翻译:如果患者感到脊背疼痛并延伸至头顶,头部沉重,眼睛昏花,腰脊僵硬,可以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腘窝(膝盖后方)的血络。
- 解释:这种症状可能与足太阳膀胱经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通过刺激腘窝的血络可以疏通经络,缓解症状。
2. 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 翻译:如果患者胸部气逆,面部肿胀,嘴唇湿润,突然说话困难,甚至无法说话,可以针刺足阳明胃经。
- 解释:这种症状可能与足阳明胃经的气血逆乱有关,针刺该经络可以调节气血,缓解症状。
3. 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
- 翻译:如果患者气逆至喉咙,导致无法说话,手脚发冷,大便不通,可以针刺足少阴肾经。
- 解释:这种症状可能与足少阴肾经的气血运行障碍有关,针刺该经络可以调节肾气,缓解症状。
4. 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榖榖,便溲难,取足太阴。
- 翻译:如果患者腹部胀满,感到寒冷,腹中咕咕作响,大小便困难,可以针刺足太阴脾经。
- 解释:这种症状可能与足太阴脾经的寒湿内盛有关,针刺该经络可以温阳化湿,缓解症状。
5. 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
- 翻译:如果患者咽喉干燥,口中发热如同胶状,可以针刺足少阴肾经。
- 解释:这种症状可能与足少阴肾经的阴虚火旺有关,针刺该经络可以滋阴降火,缓解症状。
6. 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针大如牦,刺膝无疑。
- 翻译:如果患者膝盖疼痛,可以针刺犊鼻穴(膝盖下方),使用圆利针,多次针刺。针的大小如牦牛毛,刺入膝盖无碍。
- 解释:这种症状可能与膝关节的气血瘀滞有关,针刺犊鼻穴可以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7. 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
- 翻译:如果患者喉咙痹阻无法说话,可以针刺足阳明胃经;如果还能说话,可以针刺手阳明大肠经。
- 解释:喉痹可能与足阳明胃经或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根据症状选择相应的经络进行针刺。
8. 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
- 翻译:如果疟疾发作时不口渴,且隔日发作,可以针刺足阳明胃经;如果口渴且每日发作,可以针刺手阳明大肠经。
- 解释:疟疾的不同表现可能与足阳明胃经或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运行有关,根据症状选择相应的经络进行针刺。
9. 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 翻译:如果患者牙痛但不厌恶冷饮,可以针刺足阳明胃经;如果厌恶冷饮,可以针刺手阳明大肠经。
- 解释:牙痛可能与足阳明胃经或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根据症状选择相应的经络进行针刺。
10. 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 翻译:如果患者耳聋但不痛,可以针刺足少阳胆经;如果耳聋且痛,可以针刺手阳明大肠经。
- 解释:耳聋可能与足少阳胆经或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根据症状选择相应的经络进行针刺。
11. 衄而不止,衄血流,取足太阳。衄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腘中出血。
- 翻译:如果患者鼻血不止,可以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如果鼻血不止,可以针刺手太阳小肠经;如果仍然不止,可以针刺腕骨下方;如果仍然不止,可以针刺腘窝出血。
- 解释:鼻血可能与足太阳膀胱经或手太阳小肠经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根据症状选择相应的经络进行针刺。
12.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阳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俛仰,取足少阳。
- 翻译:如果患者腰痛且感到寒冷,可以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如果腰痛且感到发热,可以针刺足厥阴肝经;如果腰痛导致无法俯仰,可以针刺足少阳胆经。
- 解释:腰痛可能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或足少阳胆经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根据症状选择相应的经络进行针刺。
13. 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腘中血络。
- 翻译:如果患者体内有热且气喘,可以针刺足少阴肾经的腘窝血络。
- 解释:这种症状可能与足少阴肾经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针刺腘窝血络可以清热平喘。
14.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
- 翻译:如果患者情绪波动大,食欲不振,言语减少,可以针刺足太阴脾经;如果患者易怒且言语过多,可以针刺足少阳胆经。
- 解释:情绪与食欲问题可能与足太阴脾经或足少阳胆经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根据症状选择相应的经络进行针刺。
15. 顑痛,刺手阳明与顑之盛脉,出血。
- 翻译:如果患者面部疼痛,可以针刺手阳明大肠经及面部充盈的血管,放出血液。
- 解释:面部疼痛可能与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瘀滞有关,针刺放血可以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16. 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 翻译:如果患者颈部疼痛导致无法俯仰,可以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如果颈部疼痛导致无法转动,可以针刺手太阳小肠经。
- 解释:颈部疼痛可能与足太阳膀胱经或手太阳小肠经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根据症状选择相应的经络进行针刺。
17. 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腹满食不化,腹满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
- 翻译:如果患者小腹胀满,症状向上延伸至胃和心脏,身体时冷时热,小便不利,可以针刺足厥阴肝经;如果腹满且大便不通,腹部胀大并向上延伸至胸部和咽喉,喘息急促,可以针刺足少阴肾经;如果腹满且食物不消化,腹部咕咕作响,无法大便,可以针刺足太阴脾经。
- 解释:这些症状可能与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或足太阴脾经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根据症状选择相应的经络进行针刺。
18. 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阳。
- 翻译:如果患者心痛并延伸至腰脊,伴有恶心,可以针刺足少阴肾经;如果心痛且腹胀,大便不通,可以针刺足太阴脾经;如果心痛并延伸至背部,呼吸不畅,可以针刺足少阴肾经,如果无效,可以针刺手少阳三焦经。
- 解释:心痛可能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或手少阳三焦经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根据症状选择相应的经络进行针刺。
19. 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 翻译:如果患者心痛并延伸至小腹,症状上下不定,大小便困难,可以针刺足厥阴肝经;如果心痛且气短,呼吸不畅,可以针刺手太阴肺经;如果心痛,可以在第九节(具体部位不详)针刺,按压后症状立即缓解,如果无效,可以在上下寻找痛点,找到后针刺即可缓解。
- 解释:心痛可能与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或特定部位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根据症状选择相应的经络进行针刺。
20. 颌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按人迎于经,立已。
- 翻译:如果患者下颌疼痛,可以针刺足阳明胃经的曲周动脉,放出血液,症状立即缓解;也可以按压人迎穴(位于颈部),症状立即缓解。
- 解释:下颌疼痛可能与足阳明胃经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针刺或按压相关穴位可以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21. 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 翻译:如果患者气逆上行,可以针刺胸部凹陷处及下胸部的动脉。
- 解释:气逆可能与胸部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针刺相关部位可以调节气血,缓解症状。
22. 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 翻译:如果患者腹痛,可以针刺脐部左右的动脉,针刺后按压,症状立即缓解;也可以针刺气街穴(位于腹部),针刺后按压,症状立即缓解。
- 解释:腹痛可能与腹部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针刺相关穴位可以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23. 痿厥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
- 翻译:如果患者四肢痿弱无力,可以用布带束缚四肢,然后迅速解开,每天两次;如果四肢麻木,十天后会有感觉,持续治疗,直到病愈。
- 解释:痿厥可能与四肢气血运行不畅有关,通过束缚和解开的方法可以刺激气血运行,缓解症状。
24. 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 翻译:如果患者打嗝,可以用草刺激鼻腔,使其打喷嚏,打喷嚏后症状即可缓解;如果无效,可以迅速引导患者呼吸,症状立即缓解;也可以用惊吓的方法治疗。
- 解释:打嗝可能与气机逆乱有关,通过刺激鼻腔或引导呼吸可以调节气机,缓解症状。
总结: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多种病症及其对应的针刺治疗方法,强调根据症状选择相应的经络或穴位进行针刺,以疏通气血、调节阴阳,达到治疗目的。这些方法体现了《黄帝内经》中“辨证论治”和“经络学说”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