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气盛身寒,此谓反也。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读注:此二句,各本多只有后一句。《甲乙经》二句并作:“气盛身寒,气虚身热。”明•马莳增补为二句。)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道:我想了解虚实的要点。

岐伯回答:气充足时形体也充实,气不足时形体也虚弱,这是正常情况;如果与此相反,就是病态。饮食充足时气也充足,饮食不足时气也虚弱,这是正常情况;如果与此相反,就是病态。脉象强盛时血液也充足,脉象虚弱时血液也不足,这是正常情况;如果与此相反,就是病态。

黄帝问:什么情况下会相反呢?

岐伯回答:气充足但身体寒冷,这就是相反的情况。气不足但身体发热,这就是相反的情况。饮食摄入多但气不足,这就是相反的情况。饮食摄入少但气充足,这就是相反的情况。脉象强盛但血液不足,这就是相反的情况。脉象虚弱但血液充足,这就是相反的情况。

气充足但身体寒冷,是因为受了寒邪。气不足但身体发热,是因为受了暑邪。饮食摄入多但气不足,是因为失血过多,或者湿邪滞留在下部。饮食摄入少但气充足,是因为邪气在胃和肺。脉象虚弱但血液充足,是因为饮酒导致体内有热。脉象强盛但血液不足,是因为脉中有风邪,且无法摄入水浆。这就是相反的情况。

所谓“实”,是指气进入体内;所谓“虚”,是指气从体内外泄。气充足时表现为热,气不足时表现为寒。针刺治疗实证时,左手要打开针孔;针刺治疗虚证时,左手要闭合针孔。


解释

这段内容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刺志论》,主要讨论了“虚实”的概念及其在人体中的表现。虚实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人体气血、脏腑功能的盛衰状态。

  1. 虚实的基本概念

    • :指气、血、饮食等物质或功能过于旺盛或壅滞,表现为“气入”“热”等现象。
    • :指气、血、饮食等物质或功能不足或外泄,表现为“气出”“寒”等现象。
  2. 虚实的正常与反常

    • 正常情况下,气盛则形盛,气虚则形虚;饮食充足则气盛,饮食不足则气虚;脉盛则血盛,脉虚则血虚。
    • 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如气盛但身寒、气虚但身热等,就是病态的表现。
  3. 反常现象的原因

    • 气盛身寒:寒邪侵袭,导致气郁闭于内,不能外达。
    • 气虚身热:暑邪侵袭,耗伤正气,导致虚热。
    • 饮食多但气少:失血过多或湿邪滞留,影响气的生成。
    • 饮食少但气多:邪气在胃肺,导致气机紊乱。
    • 脉小血多:饮酒导致内热,血液充盈但脉象不畅。
    • 脉大血少:风邪侵袭,水浆无法摄入,导致血虚。
  4. 针刺治疗的原则

    • 治疗实证时,要打开针孔,使邪气外泄。
    • 治疗虚证时,要闭合针孔,防止正气外泄。

这段内容强调了中医“虚实”理论的重要性,并指出通过观察气、血、饮食、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这种理论至今仍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