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节,奈何?
岐伯曰: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矇,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
黄帝曰:夫子言五节,余未知其意。
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矇者,刺腑俞,去腑病也;去爪者,刺关节支络也;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俞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
黄帝曰:刺节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
岐伯曰: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瞋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饲(别本作䭇)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于振埃。
黄帝曰:善。取之何如?
岐伯曰:取之天容。
黄帝曰:其咳上气,穷拙(别本作诎)胸痛者,取之奈何?
岐伯曰:取之廉泉。
黄帝曰:取之有数乎?
岐伯曰: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
帝曰:善哉。
黄帝曰:刺节言发矇,余不得其意。夫发矇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夫子乃言刺腑俞,去腑病,何输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及也。请言发矇耳,尚疾于发矇也。
黄帝曰:善。愿卒闻之。
岐伯曰: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
黄帝曰:善。何谓声闻于耳?
岐伯曰: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
黄帝曰:善。此所谓:弗见为之,而无目视,见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黄帝曰: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支络,愿卒闻之。
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荣(别本作荥)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
帝曰:善。
黄帝曰:刺节言彻衣,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俞,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
岐伯曰: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腊干、嗌燥,饮食不让美恶。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
岐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稀,疾于彻衣。
黄帝曰:善。
黄帝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惑何以解之?
岐伯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复,颠倒无常,甚于迷惑。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
岐伯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
黄帝曰:善。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
岐伯曰: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谓五邪。
黄帝曰:刺五邪奈何?
岐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瘅热消灭,肿聚散亡,寒痹益温,小者益阳,大者必去,请道其方。
凡刺痈邪,无迎陇(《医部全录》注:同隆),易俗移性,不得脓,脆(别本作诡)道更行,去其乡,不安处所,乃散亡。诸阴阳过痈者,取之其输泻之。
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剽其通,针其邪,肌肉亲视之,毋有反其真。刺诸阳分肉间。
凡刺小邪,日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视其所在,迎之界,远近尽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费。刺分肉间。
凡刺热邪,越而苍(别本作沧),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通,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也。
黄帝曰:官针奈何?
岐伯曰:刺痈者,用铍针;刺大者,用锋针;刺小者,用员利针;刺热者,用纔针;刺寒者,用毫针也。
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茎(别本作荄)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击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
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之),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
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
岐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
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为)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别本此句作:有所结,中于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复)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别本作溜);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别本作溜)。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岐伯:我听说针刺有五种方法,具体是什么呢?

岐伯回答:确实有五种方法,分别是:振埃、发矇、去爪、彻衣、解惑。

黄帝说:您说的这五种方法,我不太明白它们的意思。

岐伯解释
1. 振埃:针刺外经,治疗阳病。
2. 发矇:针刺腑俞,治疗腑病。
3. 去爪:针刺关节支络。
4. 彻衣:针刺诸阳经的奇穴。
5. 解惑:全面调节阴阳,补泻有余和不足,使其平衡。

黄帝问:您说振埃是针刺外经,治疗阳病,我不太明白。请详细解释一下。

岐伯回答:振埃是指阳气大逆,胸中充满,导致肩部沉重、呼吸急促、大气上逆、喘息、坐卧不安,病人厌恶烟尘,呼吸困难。针刺天容穴可以治疗。

黄帝问:如果病人咳嗽、气喘、胸痛,应该怎么治疗?

岐伯回答:针刺廉泉穴。

黄帝问:针刺的次数有规定吗?

岐伯回答:针刺天容穴,不要超过一次。针刺廉泉穴,直到血色变正常为止。

黄帝说:很好。

黄帝又问:您说发矇是针刺腑俞,治疗腑病,我不太明白。发矇是指耳聋、目盲,您说针刺腑俞,具体是哪个穴位?

岐伯回答:这是个很好的问题。针刺听宫穴,针尖要刺到瞳孔,病人会听到声音。

黄帝问:什么是“声闻于耳”?

岐伯回答:针刺时,用手按住病人的两鼻窍,病人会听到声音。

黄帝说:这真是“不见而为之,无目而视之,神明相得”的境界。

黄帝又问:您说去爪是针刺关节支络,请详细解释一下。

岐伯回答:腰脊是身体的大关节,四肢是行走的关键,阴茎是身体的枢纽,津液的通道。如果饮食不节、情绪不稳,津液内溢,会导致血道不通,行动不便。这种病可以用铍石治疗。

黄帝说:很好。

黄帝又问:您说彻衣是针刺诸阳经的奇穴,没有固定的位置,请详细解释一下。

岐伯回答:这是阳气有余、阴气不足的表现,内热外热,病人怕热,不能近身,也不能近席。针刺天府、大杼、中膂等穴位,可以治疗。

黄帝说:很好。

黄帝又问:您说解惑是全面调节阴阳,补泻有余和不足,使其平衡,具体怎么操作?

岐伯回答:如果身体有大风,血脉偏虚,虚实不平衡,病人会感到迷惑。针刺时要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阴阳平衡。

黄帝说:很好。请把这些知识珍藏起来,不要轻易外传。

黄帝又问:我听说针刺有五种邪气,具体是什么?

岐伯回答:五种邪气是:持痈、容大、狭小、热、寒。

黄帝问:如何针刺治疗这五种邪气?

岐伯回答:针刺治疗五种邪气的方法有五章,分别是:瘅热消灭、肿聚散亡、寒痹益温、小者益阳、大者必去。

黄帝问:针刺治疗痈邪的方法是什么?

岐伯回答:针刺痈邪时,不要迎其盛势,要改变其性质,使其不化脓,针刺其输穴,泻其邪气。

黄帝问:针刺治疗大邪的方法是什么?

岐伯回答:针刺大邪时,要逐渐减小其邪气,泻其有余,使其虚。针刺诸阳分肉间。

黄帝问:针刺治疗小邪的方法是什么?

岐伯回答:针刺小邪时,要逐渐增大其正气,补其不足,使其无害。针刺分肉间。

黄帝问:针刺治疗热邪的方法是什么?

岐伯回答:针刺热邪时,要使其邪气外出,针刺其输穴,使其邪气得出。

黄帝问:针刺治疗寒邪的方法是什么?

岐伯回答:针刺寒邪时,要逐渐温其邪气,针刺其输穴,使其神气恢复。

黄帝问:针刺治疗五种邪气时,用什么针具?

岐伯回答:刺痈邪用铍针,刺大邪用锋针,刺小邪用员利针,刺热邪用纔针,刺寒邪用毫针。

岐伯继续解释:针刺的理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所以可以解释。下面有湿气,上面生苇蒲,这就是形气多少的道理。阴阳是寒暑的表现,热则雨多,根茎少汁。人气在外,皮肤松弛,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紧,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这时,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击冻,善用针者也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也不能即柔。所以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也是如此。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这就是解结的道理。

用针的关键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所以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这就是解结的道理。

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这就是推而上之的道理。

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这就是引而下之的道理。

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这就是推而散之的道理。

黄帝问:有一种脉象能引发数十种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回答:这都是邪气所致。

黄帝问:我听说气有真气、正气、邪气。什么是真气?

岐伯回答:真气是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正气是正风,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邪气是虚风之贼伤人,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为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针刺治疗的五种方法(振埃、发矇、去爪、彻衣、解惑)及其具体操作,以及针刺治疗五种邪气(持痈、容大、狭小、热、寒)的方法。还解释了真气、正气、邪气的概念,以及邪气对人体的影响和引发的各种病症。

  1. 振埃:针刺外经,治疗阳病,如胸中阳气大逆、呼吸困难等。
  2. 发矇:针刺腑俞,治疗腑病,如耳聋、目盲等。
  3. 去爪:针刺关节支络,治疗关节疾病。
  4. 彻衣:针刺诸阳经的奇穴,治疗内热外热等病症。
  5. 解惑:全面调节阴阳,补泻有余和不足,使其平衡。

五种邪气
1. 持痈:痈疮,针刺时要改变其性质,使其不化脓。
2. 容大:邪气盛,针刺时要逐渐减小其邪气。
3. 狭小:正气不足,针刺时要逐渐增大其正气。
4. :热邪,针刺时要使其邪气外出。
5. :寒邪,针刺时要逐渐温其邪气。

真气、正气、邪气
- 真气: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
- 正气:正风,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
- 邪气:虚风之贼伤人,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

邪气对人体的影响
- 骨痹:邪气深入骨骼,导致骨痛。
- 筋挛:邪气深入筋脉,导致筋脉挛缩。
- 血闭不通:邪气深入血脉,导致血脉闭塞。
- :邪气深入肌肉,导致痈疮。
- 热、寒:邪气与卫气相搏,导致热或寒。
- 痒、痹、不仁:邪气在皮肤之间,导致痒、痹、不仁。

这段内容强调了针刺治疗的关键在于调气,通过调节阴阳、补泻有余和不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也指出了邪气对人体的影响和引发的各种病症,以及如何通过针刺治疗来消除这些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