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闻其道。
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
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岐伯说:“食物和水进入口中,输送到肠胃,其液体分为五种:天气寒冷、衣服单薄时,液体转化为尿液和气;天气炎热、衣服厚重时,液体转化为汗;情绪悲哀、气机郁结时,液体转化为眼泪;体内有热、胃气舒缓时,液体转化为唾液。邪气在体内逆行,导致气机闭塞而不通,不通则形成水胀。我知道这些现象,但不知道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食物和水都从口中进入,其味道分为五种,分别注入相应的脏腑。津液各自沿着自己的通道运行,所以三焦产生气,用来温暖肌肉、充实皮肤,成为津液,其中流动而不停滞的为液。
天气炎热、衣服厚重时,皮肤腠理开放,所以出汗;寒气停留在肌肉之间,聚集成泡沫则产生疼痛。
天气寒冷时,皮肤腠理关闭,湿气无法运行,水液停留在膀胱,形成尿液和气。
五脏六腑中,心是主导,耳朵负责听觉,眼睛负责观察,肺是辅助,肝是将军,脾是护卫,肾是主外。所以五脏六腑的津液,全部向上渗透到眼睛。心情悲哀、气机郁结时,心系紧张,心系紧张则肺被举起,肺被举起则津液上溢。心系与肺不能一直保持举起状态,时上时下,所以咳嗽并流泪。
体内有热时,胃中消化食物,消化食物则虫子在胃中上下活动,肠胃充满,胃气舒缓,胃气舒缓则气逆,所以产生唾液。
五谷的津液,混合而成膏状,向内渗入骨髓的空隙,补充脑髓,并向下流到阴部。阴阳不调和时,导致津液溢出并向下流到阴部,髓液都减少并向下流,过度下流则虚弱,虚弱所以腰背疼痛、小腿酸软。
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在肠胃中,分别进入回肠,停留在下焦,无法渗入膀胱,则下焦胀满,水液溢出则形成水胀。这就是津液五种分别的逆顺情况。”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津液在人体内的生成、运行及其与外界环境、情绪、脏腑功能的关系。津液是人体内的重要液体,包括汗、泪、唾液、尿液等,它们的生成和排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天气的冷热、衣物的厚薄会影响津液的生成和排泄。天气炎热时,人体通过出汗来散热;天气寒冷时,津液转化为尿液和气。
情绪因素:情绪的变化,如悲哀,会导致气机郁结,进而影响津液的生成和排泄,表现为流泪。
脏腑功能: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也会影响津液的生成和运行。例如,胃气舒缓时,津液转化为唾液;心系紧张时,津液上溢为眼泪。
津液的病理变化:当津液的生成和排泄出现异常时,会导致各种病理现象,如水胀、腰背痛、小腿酸软等。
津液的生理功能:津液在人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温暖肌肉、充实皮肤、补充脑髓等。
这段内容强调了津液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以及津液生成和排泄的复杂性,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节环境、情绪和脏腑功能,以维持津液的正常生成和排泄,从而保持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