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物而心生之乎?
岐伯曰: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
黄帝曰:愿闻自然奈何?
岐伯曰: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拙(别本作掘)决冲,而经可通也。此言气之滑涩,血水清浊,行之逆顺也。
黄帝曰:愿闻人之白黑、肥瘦、小长,各有数乎?
岐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黄帝曰:刺瘦人奈何?
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曰:刺常人奈何?
岐伯曰: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也。
黄帝曰:刺壮士真骨者奈何?
岐伯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曰:刺婴儿奈何?
岐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别本作拔)针,日再可也。
黄帝曰:临深决水奈何?
岐伯曰:血清气浊,疾泻之则气竭焉。
黄帝曰:循掘决冲奈何?
岐伯曰:血浊气涩,疾泻之,则经可通也。
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
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臓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
岐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趾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黄帝曰:何以明之?
岐伯曰:以言导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仍可明逆顺之行也。
黄帝曰:窘乎哉!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岐伯:我听您讲解针刺的道理,已经非常全面了。您的道理听起来似乎容易掌握,但实际操作时却没有固定的模式。您的学问是经过长期学习得来的,还是通过观察事物而悟出的呢?

岐伯回答:圣人创立医道,上要符合天象,下要符合地理,中要符合人事。必须有明确的法则和标准,才能传授给后人。就像工匠不能舍弃尺子去随意测量长短,也不能不用墨线去定水平;工人不能不用圆规画圆,也不能不用矩尺画方。懂得这些法则,就能顺应自然规律,运用简单的教法,掌握逆顺的常理。

黄帝问:请问什么是“自然”?

岐伯回答:就像在深水处决堤,不需要费力,水就会流尽;沿着低洼处挖沟,水自然会流通。这比喻的是气的滑涩、血的清浊、运行的逆顺。

黄帝问:人的肤色黑白、体型肥瘦、高矮不同,针刺时是否有不同的方法?

岐伯回答:对于年长体壮、气血充盈、皮肤坚实的人,如果受到邪气侵袭,针刺时要深刺并留针,这是针对肥胖之人的方法。肩膀宽阔、脖子粗大、皮肤厚黑、嘴唇肥厚的人,他们的血黑而浊,气涩而迟。这种人贪于索取,针刺时要深刺并留针,增加针刺的次数。

黄帝问:如何针刺瘦人?

岐伯回答:瘦人皮肤薄、血色淡、肌肉少、嘴唇薄、说话轻声。他们的血清气滑,容易气脱血损。针刺时要浅刺并快速出针。

黄帝问:如何针刺普通人?

岐伯回答:根据他们的肤色黑白来调节。对于端正敦厚的人,他们的气血调和,针刺时按照常规方法即可。

黄帝问:如何针刺壮士?

岐伯回答:壮士骨骼坚实、肌肉松缓。如果是体重气涩血浊的人,针刺时要深刺并留针,增加针刺次数;如果是体轻气滑血清的人,针刺时要浅刺并快速出针。

黄帝问:如何针刺婴儿?

岐伯回答:婴儿肌肉脆弱、血少气弱,针刺时要用毫针浅刺并快速出针,一天可以针刺两次。

黄帝问:什么是“临深决水”?

岐伯回答:血清气浊时,快速泻气会导致气竭。

黄帝问:什么是“循掘决冲”?

岐伯回答:血浊气涩时,快速泻气可以使经脉通畅。

黄帝问:经脉运行的逆顺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手三阴经从内脏走向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向头;足三阳经从头走向足;足三阴经从足走向腹部。

黄帝问:为什么少阴经独独下行?

岐伯回答:并非如此。冲脉是五脏六腑之海,五脏六腑都依赖它。它的上部从颃颡(喉咙)出来,渗入诸阳经,灌注精气;下部注入少阴的大络,从气街出来,沿着大腿内侧进入腘窝,伏行于小腿骨内侧,下至内踝后分支。它的下部与少阴经并行,渗入三阴经;前部伏行于足背,下至大趾间,渗入诸络并温暖肌肉。如果别络阻塞,足背就会不动,不动则气血不通,不通则寒冷。

黄帝问:如何验证这些道理?

岐伯回答:通过言语引导,通过切脉验证,如果不符合,再进一步观察,就能明白逆顺的运行。

黄帝感叹:圣人的医道真是深奥啊!像日月一样明亮,像毫厘一样细微,如果不是您,谁能解释得这么清楚呢?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讨论了针刺治疗的原则,强调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治疗方法。岐伯通过比喻和具体案例,解释了如何根据人体的气血状态、体型、年龄等因素来调整针刺的深浅、留针时间以及针刺次数。此外,他还详细描述了经脉运行的逆顺规律,尤其是冲脉的作用,说明了气血运行的重要性。

核心观点
1. 顺应自然:医道要符合天地人三才的规律,针刺治疗也要顺应人体的自然状态。
2. 因人而异:不同体质、年龄、气血状态的人,针刺方法不同,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
3. 气血运行:气血的滑涩、清浊、逆顺是针刺治疗的关键,强调了气血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4. 经脉循行:详细描述了十二经脉的走向,尤其是冲脉的作用,为针刺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段内容不仅是中医针刺治疗的经典理论,也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个体化治疗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