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闽越擅伐,东瓯请降。二夷交侵,当盛汉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於祖考矣。何者?自《诗》、《书》称三代“戎狄是膺,荆荼是征”,齐桓越燕伐山戎,武灵王以区区赵服单于,秦缪用百里霸西戎,吴楚之君以诸侯役百越。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连境征伐哉!自是後,遂出师北讨强胡,南诛劲越,将卒以次封矣。
(表略)
孝武之代,天下多虞。南讨瓯越,北击单于。长平鞠旅,冠军前驱。术阳衔璧,临蔡破禺。博陆上宰,平津巨儒。金章且佩,紫绶行纡。昭帝已後,勋宠不殊。惜哉绝笔,褚氏补诸。
后好事儒者褚先生曰:太史公记事尽于孝武之事,故复修记孝昭以来功臣侯者,编于左方,令后好事者得览观成败长短绝世之适,得以自戒焉。当世之君子,行权合变,度时施宜,希世用事,以建功有土封侯,立名当世,岂不盛哉! 观其持满守成之道,皆不谦让,骄蹇争权,喜扬声誉,知进不知退,终以杀身灭国。以三得之,及身失之,不能传功于后世,令恩德流子孙,岂不悲哉! 夫龙雒侯曾为前将军,世俗顺善,厚重谨信,不与政事,退让爱人。其先起于晋六卿之世。有土君国以来,为王侯,子孙相承不绝,历年经世,以至于今,凡百余岁,岂可与功臣及身失之者同日而语之哉?悲夫,后世其诫之!

解释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汉武帝时期对外征战的背景以及功臣受封的情况,并对后世功臣的行为进行了反思和警示。

首先,文中提到匈奴断绝了与汉朝的和亲关系,开始攻打汉朝的边塞;闽越国擅自发动战争,东瓯国则请求投降。这两股外敌的侵扰发生在汉朝强盛的时期,这表明功臣受封的地位与他们的祖先相当。接着,作者引用了《诗经》和《尚书》中关于三代时期征伐戎狄、荆楚的记载,以及齐桓公、赵武灵王、秦穆公、吴楚之君等历史人物对外征战的例子,说明即使在汉朝统一中国、天子英明、文武兼备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安于现状而不进行边境征伐。因此,汉武帝时期开始北讨匈奴、南征越地,将领们依次受封。

随后,文中提到汉武帝时期天下多事,南征北战,将领如长平侯、冠军侯等纷纷立功受封。到了汉昭帝时期,功臣的宠信依旧不减。然而,作者感叹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止于汉武帝时期,后来的儒者褚先生补充了汉昭帝以后的功臣事迹,供后人参考。

最后,作者对后世功臣的行为进行了反思。他指出,当时的君子们善于权变、顺应时势,追求功名和封侯,但他们往往骄傲自满、争权夺利,只知道进取而不知道退让,最终导致身死国灭。作者以龙雒侯为例,称赞他为人谦逊、退让爱人,家族世代为侯,延续了百余年,与那些功成身败的功臣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借此警示后人,要以此为戒,避免重蹈覆辙。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既是对汉武帝时期功臣受封的历史回顾,也是对后世功臣行为的深刻反思,强调了谦逊退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