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素问九针论

九针式

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
歧伯对曰:“一曰镵针,取法于巾针,头大末锐,末平半寸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二曰圆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而卵其锋,针如卵形,圆其末,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锋其末,刃三隅,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取法于剑,锋末如剑,广二寸半,长四寸。六曰圆利针,取法于牦针,且圆且锐,微大其末,反小其身,又曰中身微大,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尖如蚊虻喙,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取法于綦针,锋利身薄,长七寸。九曰大针,取法于锋针,尖如挺,其锋微圆,长四寸。此九针之长短也。”

九针图

镵针:平半寸,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病在皮肤,刺热者用此,今之名箭头针是也。
九针式——镵针
圆针:其身圆,锋如卵形,长一寸六分。揩摩分肉用此。
九针式——圆针
鍉针:其锋如黍粟之锐,长三寸五分,脉气虚少用此。
九针式——鍉针
锋针:其刃三隅,长一寸六分,发痼疾刺大者用此,今之所谓三棱针是也。
九针式——锋针
陫针:一名铍针。末如剑锋,广二寸半,长四寸,破痈肿出浓,今名剑针是也。
九针式——陫针
圆利针:尖如牦,且圆且利,其末微大,长一寸六分,取暴痹刺小者用此。
九针式——圆利针
毫针:法象毫,尖如蚊虻喙,长三寸六分,取痛痹刺寒者用此。
九针式——毫针
长针:锋如利,长七寸,痹深居骨解腰脊节腠之间者用此,今之名跳针是也。
九针式——长针
大针:一名燔针,长四寸,风虚肿毒,解肌排毒用此。
九针式——大针

制针法

《本草》云:“马衔铁无毒。”《日华子》云:“古旧铤者好,或作医工针。”
按:本草柔铁即熟铁,有毒,故用马衔则无毒。以马属午,属火,火克金,解铁毒,故用以作针。古曰:“金针者,贵之也。”又金为总名,铜、铁、金银之属皆是也。若用金针更佳。

煮针法

先将铁丝于火中煅红,次截之,或二寸,或三寸,或五寸,长短不拘。次以蟾酥涂针上,仍入火中微煅,不可令红,取起,照前涂酥煅二次,至第三次,乘热插入腊肉皮之里、肉之外,将后药先以水三碗煎沸,次入针肉在内,煮至水干,倾于水中,待冷,将针取出。于黄土中插百余下,色明方佳,以去火毒,次以铜丝缠上,其针尖要磨圆,不可用尖刃。
麝香(五分),胆矾、石斛(各一钱),穿山甲、当归尾、朱砂、没药、郁金、川芎、细辛(各三钱),甘草节、沉香(各五钱),磁石(一两能引诸药入铁内)。
又法:用乌头、巴豆各一两,硫黄、麻黄各五钱,木鳖子、乌梅各十个,同针入水,用瓷罐内煮一日,洗择之,再用止痛没药、乳香、当归、花乳石各半两,又如前水煮一日,取出,用皂角水洗,再于犬肉内煮一日,仍用瓦屑打磨净端直,用松子油涂之,常近人气为妙。

暖针

《素问》遗篇注云:“用圆利针、长针,未刺之时,先口内温针,暖而用之。”又曰:“毫针于人近体,暖针至温方刺。”
按:口体温针,欲针入经络,气得温而易行也。今或投针于热汤中,亦此意耳。口温与体温微有不同,口温者针头虽热,而柄尚寒,不若着身温之,则针通身皆热矣。

火针

火针即淬针,频以麻油蘸其针,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烧时令针头低下,恐油热伤手,先令他人烧针,医者临时用之,以免手热。先以墨点记穴道,使针时无差。火针甚难,须有临阵之将心,方可行针。先以左手按穴,右手用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凡行火针,必先安慰病人,令勿惊惧,较之与灸一般,灸则疼久,针则所疼不久,一针之后,速便出针,不可久留,即以左手速按针孔,则能止疼。人身诸处皆可行火针,惟面上忌之。火针不宜针脚气,反加肿痛,宜破痈疽发背,溃脓在内,外面皮无头者,但按毒上软处以溃脓,其阔大者,按头尾及中以墨点记,宜下三针,决破出脓,一针肿上,不可按之,即以手指从两旁捺之。令脓随手而出,或肿大脓多,针时须侧身回避,恐脓射出污身也。

温针

王节斋曰:“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然古者针则不灸,灸则不针。夫针而加灸,灸而且针,此后人俗法。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温针通气而已。于血宜衍,于疾无与也。古针法最妙,但今无传,恐不得精高之人,误用之则危拙出于顷刻。惟灸得穴,有益无害,允宜行之。近风衰弱之人,针灸并用,亦无妨。”

治折针法

一用磁石(即吸铁石)引其肉中,针即出。
一用象牙屑碾细,水和涂上即出。
一用车脂成膏子,摊纸上如钱大,日换三五次,即出。
一用鸟翎三五枝,火炙焦为末,好醋调成膏,涂上,纸盖一二次,其针自出。
一用腊姑脑子,捣烂涂上即出。
一用硫黄研细,调涂上,以纸花贴定,觉痒时,针即出。
一用双杏仁捣烂,以鲜脂调匀,贴针疮上,针自出。倘经络有伤,脓血不止,用黄耆、当归、肉桂、木香、乳香、沉香,别研绿豆粉糊丸,每五十丸,热水服之。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九针式

黄帝问:“针的长短有固定的标准吗?”
岐伯回答:“有九种针,它们的长度和形状各不相同:
1. 镵针:模仿巾针,针头大,针尖锐利,针尖部分平直,长一寸六分,用于治疗皮肤表层的热病,现代称为箭头针。
2. 圆针:模仿絮针,针身圆滑,针尖像卵形,长一寸六分,用于按摩肌肉。
3. 鍉针:模仿黍粟的尖端,长三寸半,用于治疗脉气虚弱的病症。
4. 锋针:模仿絮针,针身圆滑,针尖有三棱,长一寸六分,用于治疗顽固性疾病,现代称为三棱针。
5. 铍针:模仿剑的形状,针尖像剑锋,宽二寸半,长四寸,用于切开痈肿排脓,现代称为剑针。
6. 圆利针:模仿牦针,针尖圆而锐利,针尖稍大,长一寸六分,用于治疗急性痹症。
7. 毫针:模仿毫毛,针尖像蚊虫的喙,长三寸六分,用于治疗寒性痛痹。
8. 长针:模仿綦针,针身锋利且薄,长七寸,用于治疗深居骨节、腰脊等部位的痹症,现代称为跳针。
9. 大针:模仿锋针,针尖像棒子,尖端略圆,长四寸,用于治疗风虚肿毒,解肌排毒,现代称为燔针。”

制针法

古代用马衔铁制作针,因为马衔铁无毒。马属火,火克金,能解铁毒,所以用马衔铁制作针。金针泛指铜、铁、金银等金属制作的针,其中金针效果最佳。

煮针法

先将铁丝烧红,截成所需长度,涂上蟾酥,再烧红,重复三次,最后插入腊肉中煮。煮针时加入多种药材,如麝香、胆矾、石斛等,煮至水干后取出,插在黄土中去除火毒,最后用铜丝缠好,针尖要磨圆,不可太尖锐。

暖针

使用圆利针和长针时,针刺前先用口温针,使针温暖后再使用。毫针则靠近人体温暖后再刺入。口温针的针头虽热,但针柄仍凉,不如贴近身体温暖,使针整体变热。

火针

火针即淬针,用麻油蘸针,在灯上烧至通红后使用。火针主要用于治疗痈疽、发背等病症,能快速排脓。行火针时需小心,不可刺得太深或太浅,针刺后迅速拔出,按压针孔止血。火针不宜用于面部和脚气病。

温针

温针是楚人的方法,在针上套上白芷饼,用艾灸加热。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风寒引起的病症,能温通经络,但对血气和疾病本身作用不大。古法针灸分开使用,现代针灸并用,适用于体质虚弱的人。

治折针法

如果针断在体内,可用以下方法取出:
1. 用磁石吸出。
2. 用象牙屑碾细,和水涂在伤口上。
3. 用车脂制成膏,敷在伤口上。
4. 用鸟翎烧焦碾末,醋调成膏,敷在伤口上。
5. 用腊姑脑子捣烂敷在伤口上。
6. 用硫黄研细,调涂在伤口上。
7. 用双杏仁捣烂,加鲜脂调匀,敷在伤口上。
如果经络受伤,脓血不止,可用黄耆、当归、肉桂等药材制成药丸服用。

总结

《素问九针论》详细介绍了古代九种针的形状、长度及其用途,还涉及制针、煮针、暖针、火针、温针等操作方法,以及处理折针的应急措施。这些内容反映了古代中医针灸技术的精细与复杂,强调根据病症选择合适的针具和操作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