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四明高氏补泻
《素问》补肾俞注云:“用圆利针,临刺时,呪曰:‘五帝上真,六甲玄灵,气符至阴,百邪闭理。’念三遍,先刺二分,留六呼,次入针至三分,动气至而徐徐出针,以手扪之,令患人咽气三次,又可定神魂。”泻脾俞注云:“欲下针时,呪曰:‘帝扶天形,护命神灵。’诵三遍,刺三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针。”
按:呪法非《素问》意,但针工念呪,则一心在针。
《拔萃》云:“泻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人咳嗽一声,拈针入腠理,令病人吸气一口,针至六分,觉针沉涩,复退至三分,再觉沉涩,更退针一豆许,仰手转针头向病所,以手循经络,扪循至病所,以合手回针,引气直过针所三寸,随呼徐徐出针,勿闭其穴,命之曰泻。补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人咳嗽一声,拈针入腠理,令病人呼气一口,纳针至八分,觉针沉紧,复退一分,更觉沉紧,仰手转针头向病所,依前循扪其病所,气至病已,随吸而走出针,速按其穴,命之曰补。”
《明堂》注云:“寒热补泻,假令补冷,先令病人咳嗽一声,得入腠理,复令吹气一口,随吹下针至六七分,渐进肾肝之部,停针徐徐,良久复退针一豆许,乃捻针问病人觉热否?然后针至三四分,及心肺之部,又令病人吸气,先内捻针,使气下行至病所,却外捻针,使气上行,直过所针穴一二寸,乃吸而外捻针出,以手速按其穴,此为补。”
病热者,治之以寒,何如?须其寒者,先刺入阳之分,候得气推内至阴之分,后令病人地气入而天气出,谨按生成之息数足,其病人自觉清凉矣。
病恶寒者,治之以热,何如?须其热者,先刺入阴之分,候得气,徐引针至阳之分,后令病人天气入而地气出,亦谨按生成之息数足,其病人自觉和暖矣。

呼吸:

《素问》注云:“按经之旨,先补真气,乃泻其邪也,何以言之?补法呼则内针,静以久留。泻法吸则内针,又静以久留。然呼则次其吸,吸则不兼呼,内针之候既同,久留之理复一,先补之义,昭然可知。”《拔萃》云:“呼不过三,吸不过五。”《明堂》云:“当补之时,候气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内自觉热矣。当泻之时,使气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人鼻中出气,口中吸气,按所病脏腑之处,内自觉清凉矣。”

神针八法:

心无内慕,如待贵宾,心为神也。医者之心,病者之心,与针相随上下,先虑针损,次将针尖含在口内,而令其温,又以左手按摩受疾之穴,如握虎之状,右手拈针,如持无力之刃,是用针之一法也。左拈九而右拈六,此乃住痛之二法也。进针之时,令病人咳嗽而针进,进针之三法也。针沉良久,待内不胀,气不行,照前施之,如气来裹针不下,乃实也,宜左捻而泻其实,如不散,令病人呼气三口,医者用手抓针自散;如针进无滞无胀,乃气虚也,令病人吸气,针宜右捻而补其虚,此补泻之四法也。其泻者有凤凰展翅: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飞腾之象,一捻一放,此泻之五法也。其补者有饿马摇铃: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饿马无力之状,缓缓前进则长,后退则短,此补之六法也。如病人晕针,用袖掩之,热汤饮之即醒,补之七法也。如针至深处,而进不能,退不能,其皮上四围起皱纹,其针如生在内,此气实之极也,有苍蝇丛咬之状,四围飞延,用右手食指,向皱纹皮处,离针不远四围前进三下,后退其一,乃泻之八法也。出针时,即扪其穴,此补之要诀。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卷四·四明高氏补泻

《素问》补肾俞注
原文提到使用圆利针,在针刺前念咒语:“五帝上真,六甲玄灵,气符至阴,百邪闭理。”念三遍,先刺入二分,停留六次呼吸,再刺入三分,等待气至后缓慢出针,用手按压针孔,让病人咽气三次,以安定神魂。

泻脾俞注
原文提到在针刺前念咒语:“帝扶天形,护命神灵。”念三遍,刺入三分,停留七次呼吸,等待气至后迅速出针。


咒语并非《素问》的原意,但针工念咒可以使心神专注于针刺。

《拔萃》
泻法:先用左手找到穴位,右手将针放在穴位上,让病人咳嗽一声,捻针进入皮肤,让病人吸气一口,针入六分,感觉针沉涩,退至三分,再感觉沉涩,再退针一豆许,转针头向病所,循经络按摩至病所,合手回针,引气直过针所三寸,随呼徐徐出针,不闭针孔,称为泻法。
补法:先用左手找到穴位,右手将针放在穴位上,让病人咳嗽一声,捻针进入皮肤,让病人呼气一口,针入八分,感觉针沉紧,退一分,再感觉沉紧,转针头向病所,循经络按摩至病所,气至病已,随吸迅速出针,按压针孔,称为补法。

《明堂》注
寒热补泻:假令补冷,先让病人咳嗽一声,针入皮肤,再让病人吹气一口,随吹下针至六七分,渐入肾肝之部,停针片刻,退针一豆许,捻针问病人是否感觉热,然后针至三四分,及心肺之部,让病人吸气,先内捻针使气下行至病所,外捻针使气上行,直过所针穴一二寸,吸而外捻针出,按压针孔,此为补法。

病热者,治之以寒
先刺入阳之分,等待气至后推内至阴之分,让病人地气入而天气出,按生成之息数足,病人自觉清凉。

病恶寒者,治之以热
先刺入阴之分,等待气至后徐引针至阳之分,让病人天气入而地气出,按生成之息数足,病人自觉和暖。

呼吸
《素问》注:按经之旨,先补真气,再泻邪气。补法呼则内针,静以久留。泻法吸则内针,又静以久留。呼则次其吸,吸则不兼呼,内针之候既同,久留之理复一,先补之义,昭然可知。《拔萃》:呼不过三,吸不过五。《明堂》:当补时,候气至病所,用生成之息数,让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自觉热。当泻时,使气至病所,用生成之息数,让病人鼻中出气,口中吸气,按所病脏腑之处,自觉清凉。

神针八法
1. 心无杂念,如待贵宾,心为神。医者之心,病者之心,与针相随上下,先虑针损,次将针尖含在口内温之,左手按摩受疾之穴,如握虎,右手拈针,如持无力之刃。
2. 左拈九而右拈六,住痛。
3. 进针时,让病人咳嗽而针进。
4. 针沉良久,待内不胀,气不行,照前施之,如气来裹针不下,乃实也,左捻泻其实,如不散,让病人呼气三口,医者用手抓针自散;如针进无滞无胀,乃气虚也,让病人吸气,针宜右捻补其虚。
5. 泻法有凤凰展翅: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飞腾之象,一捻一放。
6. 补法有饿马摇铃: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饿马无力之状,缓缓前进则长,后退则短。
7. 如病人晕针,用袖掩之,热汤饮之即醒。
8. 如针至深处,进不能,退不能,皮上四围起皱纹,针如生在内,气实之极,有苍蝇丛咬之状,四围飞延,用右手食指,向皱纹皮处,离针不远四围前进三下,后退其一,乃泻法。出针时,即扪其穴,此补之要诀。

解释

该内容主要讲述了针灸中的补泻手法及其操作步骤,涉及针刺前的准备、进针的深度、停留时间、出针的方式以及呼吸与针刺的配合等。还提到了一些特殊的补泻手法,如凤凰展翅和饿马摇铃,以及如何处理晕针和针感异常的情况。整体强调了针灸操作中的细致与专注,以及对病人气机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