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保婴神术(按摩经)
穴法不详注,针卷考之甚详。
夫小儿之疾,并无七情所干,不在肝经,则在脾经;不在脾经,则在肝经,其疾多在肝、脾两脏,此要诀也。急惊风属肝木,风邪有余之症,治宜清凉苦寒,泻气化痰。其候或闻木声而惊,或遇禽兽驴马之吼,以致面青口噤,或声嘶啼哭而厥。发过则容色如常,良久复作,其身热面赤,因引口鼻中气热,大便赤黄色,惺惺不睡。盖热甚则生痰,痰盛则生风,偶因惊而发耳。内服镇惊清痰之剂,外用掐揉按穴之法,无有不愈之理。至于慢惊,属脾土中气不足之症,治宜中和,用甘温补中之剂。其候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泻泄日久,中气太虚,而致发搐,发则无休止,其身冷面黄,不渴,口鼻中气寒,大小便青白,昏睡露睛,目上视,手足瘈瘲,筋脉拘挛。盖脾虚则生风,风盛则筋急,俗名天吊风者,即此候也。宜补中为主,仍以掐揉按穴之法,细心运用,可保十全矣。又有吐泻未成慢惊者,急用健脾养胃之剂,外以手法按掐对症经穴,脉络调和,庶不致变慢惊风也。如有他症,穴法详开于后,临期选择焉。

白话文翻译:

在《针灸大成》卷十的“保婴神术(按摩经)”中,提到关于小儿疾病的治疗方法。书中指出,小儿疾病通常不受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影响,病因主要在于肝经和脾经。具体来说,急惊风属于肝木风邪过盛的病症,治疗应以清凉苦寒的药物为主,以泻气化痰。急惊风的症状包括听到木头声音或遇到动物吼叫时受惊,表现为面色发青、口紧闭,或声音嘶哑、啼哭后昏厥。发作过后,面色恢复正常,但过一段时间又会复发,伴有发热、面红、口鼻中气热、大便呈赤黄色,且患儿精神恍惚、无法入睡。这是因为热盛生痰,痰盛生风,偶因受惊而发作。治疗时,内服镇惊清痰的药物,外用掐揉按摩穴位的方法,通常可以治愈。

至于慢惊风,则属于脾土中气不足的病症,治疗应以中和为主,使用甘温补中的药物。慢惊风的症状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长期腹泻,中气虚弱,进而引发抽搐,发作时无休止,表现为身体发冷、面色发黄、不渴、口鼻中气寒、大小便呈青白色、昏睡时眼睛微睁、目上视、手足抽搐、筋脉拘挛。这是因为脾虚生风,风盛则筋急,俗称“天吊风”。治疗应以补中为主,同时细心运用掐揉按摩穴位的方法,通常可以保证疗效。

此外,如果小儿出现吐泻但尚未发展成慢惊风的情况,应尽快使用健脾养胃的药物,同时配合手法按摩对症的经穴,使脉络调和,避免病情恶化为慢惊风。如果出现其他症状,书中详细列出了相应的穴位按摩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小儿急惊风和慢惊风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1. 急惊风:病因在于肝木风邪过盛,表现为受惊后昏厥、发热、面红、口鼻中气热、大便赤黄等。治疗以清凉苦寒药物为主,辅以按摩穴位,目的是泻气化痰、镇惊清痰。

  2. 慢惊风:病因在于脾土中气不足,表现为长期腹泻、身体发冷、面色发黄、手足抽搐等。治疗以甘温补中药物为主,辅以按摩穴位,目的是补中益气、调和筋脉。

  3. 预防慢惊风:如果小儿出现吐泻但尚未发展成慢惊风,应尽快健脾养胃,配合按摩穴位,防止病情恶化。

总体而言,这段内容强调了通过内服药物和外用按摩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和预防小儿惊风,体现了中医“内外兼治”的治疗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