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肠痔大便门
肠鸣:三里陷谷公孙太白章门三阴交水分神阙胃俞三焦俞。
肠鸣而泻:神阙水分三间。
食泄:上廉下廉。
暴泄:隐白。
洞泄:肾俞。
溏泄:太冲神阙三阴交。
泄不止:神阙。
出泄不觉:中脘。
痢疾:曲泉太溪太冲丹田脾俞小肠俞。
便血:承山复溜太冲太白。大便不禁:丹田大肠俞。
大便不通:承山太溪照海太冲小肠俞太白章门膀胱俞。
大便下重:承山解溪太白带脉。
闭塞:照海太白章门。
泄泻:曲泉阴陵然谷束骨隐白三焦俞中脘天枢脾俞肾俞大肠俞。
五痔:委中承山飞扬阳辅复溜太冲侠溪气海会阴长强。
肠风:尾闾骨尽处,灸百壮即愈。
大小便不通:胃脘(灸三百壮)。
肠痈痛:太白陷谷大肠俞。
脱肛:百会尾闾(七壮)脐中(随年壮)。

这段文字出自《针灸大成》卷八,主要讲述了与肠道、痔疮、大便相关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以下是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白话文翻译:

肠鸣:可以针刺或艾灸足三里、陷谷、公孙、太白、章门、三阴交、水分、神阙、胃俞、三焦俞等穴位。
肠鸣并伴有腹泻:可以针刺或艾灸神阙、水分、三间等穴位。
食泄(因饮食不当引起的腹泻):可以针刺或艾灸上廉、下廉等穴位。
暴泄(急性腹泻):可以针刺或艾灸隐白穴。
洞泄(严重的腹泻):可以针刺或艾灸肾俞穴。
溏泄(大便稀薄):可以针刺或艾灸太冲、神阙、三阴交等穴位。
泄不止(腹泻不止):可以针刺或艾灸神阙穴。
出泄不觉(大便失禁):可以针刺或艾灸中脘穴。
痢疾:可以针刺或艾灸曲泉、太溪、太冲、丹田、脾俞、小肠俞等穴位。
便血:可以针刺或艾灸承山、复溜、太冲、太白等穴位。
大便不禁(大便失禁):可以针刺或艾灸丹田、大肠俞等穴位。
大便不通(便秘):可以针刺或艾灸承山、太溪、照海、太冲、小肠俞、太白、章门、膀胱俞等穴位。
大便下重(排便困难或肛门坠胀):可以针刺或艾灸承山、解溪、太白、带脉等穴位。
闭塞(大便不通或肠道阻塞):可以针刺或艾灸照海、太白、章门等穴位。
泄泻(腹泻):可以针刺或艾灸曲泉、阴陵泉、然谷、束骨、隐白、三焦俞、中脘、天枢、脾俞、肾俞、大肠俞等穴位。
五痔(各种痔疮):可以针刺或艾灸委中、承山、飞扬、阳辅、复溜、太冲、侠溪、气海、会阴、长强等穴位。
肠风(肠道风邪引起的病症):可以在尾闾骨尽处艾灸百壮,即可治愈。
大小便不通:可以在胃脘处艾灸三百壮。
肠痈痛(肠道痈肿疼痛):可以针刺或艾灸太白、陷谷、大肠俞等穴位。
脱肛:可以艾灸百会、尾闾(七壮)、脐中(根据年龄决定壮数)。


解释:

  1. 肠鸣:指肠道蠕动时发出的声响,可能与消化不良、肠道功能紊乱有关。通过针灸相关穴位可以调节肠道功能。
  2. 腹泻:根据腹泻的性质(如急性、慢性、严重程度等),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治疗。
  3. 痢疾:多由肠道感染引起,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等,针灸相关穴位可以缓解症状。
  4. 便血:可能是痔疮、肠道炎症或溃疡等引起,针灸相关穴位可以止血、调理肠道。
  5. 便秘:肠道蠕动减弱导致大便不通,针灸相关穴位可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
  6. 痔疮:多由久坐、久站、便秘等引起,针灸相关穴位可以缓解疼痛、消肿止血。
  7. 肠风:中医认为是由风邪侵入肠道引起的病症,艾灸尾闾骨尽处可以祛风散邪。
  8. 脱肛:直肠或肛门黏膜脱出,艾灸相关穴位可以提升中气、固脱。

这段内容体现了中医针灸在治疗肠道、痔疮、大便相关病症方面的丰富经验,通过辨证施治,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针灸或艾灸,以达到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缓解症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