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疟疾门
疟疾:百会经渠前谷。
温疟:中脘大椎。痎疟:腰俞。
疟疾发寒热:合谷液门商阳。
痰疟寒热:后溪合谷。
疟疾振寒:上星丘墟陷谷。
头痛:腕骨。
寒疟:三间。心烦:神门。
久疟不食:公孙内庭厉兑。
久疟:中渚商阳丘墟。
热多寒少:间使三里。
脾寒发疟:大椎间使乳根。
《针灸大成》卷八·疟疾门的内容主要讲述了针对不同类型疟疾的针灸治疗方法。以下是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疟疾:治疗疟疾时,可以针刺百会、经渠、前谷这三个穴位。
- 解释:百会位于头顶,经渠位于前臂,前谷位于手背。这些穴位有助于调节气血,缓解疟疾症状。
- 解释:百会位于头顶,经渠位于前臂,前谷位于手背。这些穴位有助于调节气血,缓解疟疾症状。
温疟:治疗温疟时,可以针刺中脘、大椎这两个穴位。
- 解释:中脘位于腹部,大椎位于颈部。温疟通常伴有发热,这些穴位有助于清热解表。
- 解释:中脘位于腹部,大椎位于颈部。温疟通常伴有发热,这些穴位有助于清热解表。
痎疟:治疗痎疟时,可以针刺腰俞这个穴位。
- 解释:腰俞位于腰部,痎疟是一种慢性疟疾,针刺此穴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
- 解释:腰俞位于腰部,痎疟是一种慢性疟疾,针刺此穴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
疟疾发寒热:治疗疟疾伴有寒热症状时,可以针刺合谷、液门、商阳这三个穴位。
- 解释:合谷位于手背,液门位于手腕,商阳位于手指。这些穴位有助于缓解寒热交替的症状。
- 解释:合谷位于手背,液门位于手腕,商阳位于手指。这些穴位有助于缓解寒热交替的症状。
痰疟寒热:治疗痰疟伴有寒热症状时,可以针刺后溪、合谷这两个穴位。
- 解释:后溪位于手背,合谷位于手背。痰疟通常伴有痰湿,这些穴位有助于化痰清热。
- 解释:后溪位于手背,合谷位于手背。痰疟通常伴有痰湿,这些穴位有助于化痰清热。
疟疾振寒:治疗疟疾伴有寒战症状时,可以针刺上星、丘墟、陷谷这三个穴位。
- 解释:上星位于头部,丘墟位于足部,陷谷位于足部。这些穴位有助于缓解寒战。
- 解释:上星位于头部,丘墟位于足部,陷谷位于足部。这些穴位有助于缓解寒战。
头痛:治疗疟疾伴有头痛症状时,可以针刺腕骨这个穴位。
- 解释:腕骨位于手腕,针刺此穴有助于缓解头痛。
- 解释:腕骨位于手腕,针刺此穴有助于缓解头痛。
寒疟:治疗寒疟时,可以针刺三间这个穴位。
- 解释:三间位于手背,寒疟通常伴有寒冷症状,针刺此穴有助于温阳散寒。
- 解释:三间位于手背,寒疟通常伴有寒冷症状,针刺此穴有助于温阳散寒。
心烦:治疗疟疾伴有心烦症状时,可以针刺神门这个穴位。
- 解释:神门位于手腕,针刺此穴有助于安神定志,缓解心烦。
- 解释:神门位于手腕,针刺此穴有助于安神定志,缓解心烦。
久疟不食:治疗长期疟疾伴有食欲不振症状时,可以针刺公孙、内庭、厉兑这三个穴位。
- 解释:公孙位于足部,内庭位于足部,厉兑位于足部。这些穴位有助于健脾开胃,改善食欲。
- 解释:公孙位于足部,内庭位于足部,厉兑位于足部。这些穴位有助于健脾开胃,改善食欲。
久疟:治疗长期疟疾时,可以针刺中渚、商阳、丘墟这三个穴位。
- 解释:中渚位于手背,商阳位于手指,丘墟位于足部。这些穴位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缓解疟疾症状。
- 解释:中渚位于手背,商阳位于手指,丘墟位于足部。这些穴位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缓解疟疾症状。
热多寒少:治疗疟疾伴有发热多、寒战少症状时,可以针刺间使、三里这两个穴位。
- 解释:间使位于前臂,三里位于腿部。这些穴位有助于清热解表,缓解发热症状。
- 解释:间使位于前臂,三里位于腿部。这些穴位有助于清热解表,缓解发热症状。
脾寒发疟:治疗脾寒引起的疟疾时,可以针刺大椎、间使、乳根这三个穴位。
- 解释:大椎位于颈部,间使位于前臂,乳根位于胸部。这些穴位有助于温阳散寒,缓解脾寒引起的疟疾。
- 解释:大椎位于颈部,间使位于前臂,乳根位于胸部。这些穴位有助于温阳散寒,缓解脾寒引起的疟疾。
总结来说,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针对不同类型疟疾及其伴随症状的针灸治疗方法,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清热解表、温阳散寒,从而达到治疗疟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