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二经纳干支歌
十二经纳天干歌: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
十二经纳地支歌: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脚不过膝手不过肘歌:
阳日阳时气在前,血在后兮脉在边,阴日阴时血在前,气在后兮脉归原,阳日阳时针左转,先取阳经腑病看,阴日阴时针右转,行属阴经脏腑痊。
《针灸大成》卷五中的“十二经纳干支歌”和“脚不过膝手不过肘歌”是古代中医针灸学中关于经络与时间、阴阳关系的歌诀,主要用于指导针灸治疗时的取穴和操作。以下是白话文翻译和解释:
一、十二经纳天干歌
原文: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
白话翻译:
- 甲日对应胆经,乙日对应肝经,丙日对应小肠经,丁日对应心经,戊日对应胃经,己日对应脾经。
- 庚日对应大肠经,辛日对应肺经,壬日对应膀胱经,癸日对应肾经。
- 三焦经也归属于壬日,心包经则归属于癸日。
解释:
这是将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经络对应起来的一种方法。根据天干日期的不同,可以判断哪条经络在当天较为活跃,从而指导针灸治疗。
二、十二经纳地支歌
原文: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白话翻译:
- 肺经对应寅时(凌晨3-5点),大肠经对应卯时(5-7点),胃经对应辰时(7-9点)。
- 脾经对应巳时(9-11点),心经对应午时(11-13点),小肠经对应未时(13-15点)。
- 膀胱经对应申时(15-17点),肾经对应酉时(17-19点),心包经对应戌时(19-21点)。
- 三焦经对应亥时(21-23点),胆经对应子时(23-1点),肝经对应丑时(1-3点)。
解释:
这是将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与十二经络对应起来的方法。根据时辰的不同,可以判断哪条经络在当下较为活跃,从而指导针灸治疗。
三、脚不过膝手不过肘歌
原文:
阳日阳时气在前,血在后兮脉在边,阴日阴时血在前,气在后兮脉归原,阳日阳时针左转,先取阳经腑病看,阴日阴时针右转,行属阴经脏腑痊。
白话翻译:
- 在阳日(天干为甲、丙、戊、庚、壬)和阳时(地支为子、寅、辰、午、申、戌),气在前,血在后,脉在侧面。
- 在阴日(天干为乙、丁、己、辛、癸)和阴时(地支为丑、卯、巳、未、酉、亥),血在前,气在后,脉回归原位。
- 在阳日阳时,针法应向左转,优先治疗阳经和腑病。
- 在阴日阴时,针法应向右转,优先治疗阴经和脏病。
解释:
这是关于针灸操作中阴阳与时间关系的指导原则。根据日期的阴阳属性(阳日或阴日)和时辰的阴阳属性(阳时或阴时),调整针法的旋转方向(左转或右转),并优先治疗相应的经络(阳经或阴经)和疾病(腑病或脏病)。
总结
这两首歌诀是古代中医针灸学中关于经络与时间、阴阳关系的重要理论,主要用于指导针灸治疗时的取穴和操作。通过天干、地支与经络的对应关系,以及阴阳日时的区分,可以更精准地选择治疗时机和方法,提高针灸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