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八法交会歌
内关相应是公孙,外关、临泣总相同,列缺交经通照海,后溪、申脉亦相从。

《针灸大成》卷五·八法交会歌的内容翻译为白话文并解释如下:

白话文翻译:
内关穴与公孙穴相对应,外关穴与临泣穴也是同样的关系,列缺穴与照海穴相通,后溪穴与申脉穴也是如此。

解释:
这段歌诀主要描述了针灸中的“八法交会”,即八个特定穴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配合使用。具体解释如下:

  1. 内关与公孙:

    •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穴常用于治疗心、胸、胃等部位的疾病,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作用。
    • 公孙穴位于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公孙穴常用于治疗脾胃疾病,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
    • 内关与公孙的配合使用,常用于治疗心、胸、胃等部位的疾病,具有协同作用。
  2. 外关与临泣:

    • 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外关穴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耳聋等疾病,具有疏风清热、通经活络的作用。
    • 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临泣穴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耳聋等疾病,具有疏风清热、通经活络的作用。
    • 外关与临泣的配合使用,常用于治疗头面部的疾病,具有协同作用。
  3. 列缺与照海:

    • 列缺穴位于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列缺穴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疾病,具有宣肺理气、止咳平喘的作用。
    • 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照海穴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失眠、月经不调等疾病,具有滋阴清热、安神定志的作用。
    • 列缺与照海的配合使用,常用于治疗咽喉、肺部的疾病,具有协同作用。
  4. 后溪与申脉:

    • 后溪穴位于手掌尺侧,第五掌指关节后缘,赤白肉际处。后溪穴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耳聋等疾病,具有疏风清热、通经活络的作用。
    • 申脉穴位于足外侧,外踝尖下方凹陷处。申脉穴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耳聋等疾病,具有疏风清热、通经活络的作用。
    • 后溪与申脉的配合使用,常用于治疗头面部的疾病,具有协同作用。

总结:
这段歌诀通过描述八个特定穴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配合使用,指导针灸医师在治疗不同疾病时如何选择穴位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