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通玄指要赋(杨氏注解)
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巧运神机之妙,工开圣理之深。
夫治病之法,有针灸,有药饵,然药饵或出于幽远之方,有时缺少,而又有新陈之不等,真伪之不同,其何以奏肤功,起沉疴也?惟精于针,可以随身带用,以备缓急。
巧者,功之善也;运者,变之理也。神者,望而知之。机者,事之微也。妙者,治之应也。
工者,治病之体。圣者,妙用之端。故《难经》云:“问而知之谓之工,闻而知之谓之圣。”夫医者意也,默识心通,贯融神会,外感内伤,自然觉悟,岂不谓圣理之深也。
外取砭针,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阳而倒阴。
砭针者,砭石是也。此针出东海,中有一山,名曰高峰,其山有石,形如玉簪,生自圆长,磨之有锋尖,可以为针,治病疗邪无不愈。
水火者,寒热也。惟针之中,有寒邪补泻之法,是进退水火之功也。回阳者,谓阳盛则极热,故泻其邪气,其病自得清凉矣。倒阴者,谓阴盛则极寒,故补其虚寒,其病自得温和矣。此回阳倒阴之理,补泻盛衰之功。
原夫络别支殊,经交错综,或沟池溪谷以歧异,或山海丘陵而隙共.
别者,辨也。支者,络之分派也。《素问》云:“络穴有一十五,于十二经中每经各有一络。外有三络:阳蹻络,在足太阳经;阴蹻络,在足少阴经;脾之大络,在足太阴经。”此是十五络也,各有支殊之处,有积络,有浮络,故言络别支殊。
经交者,十二经也。错者,交错也。综者,总聚也。言足厥阴肝经,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足太阴脾经,交出厥阴肝经之前,此是经络交错,总聚之理也。
歧者,路也。其脉穴之中,有呼为沟、池、溪、谷之名者,如歧路之各异也。若水沟、风池、后溪、合谷之类是也。一云《铜人经》乃分四穴。沟者水沟穴,池者天池穴,溪者太溪穴,谷者阳谷穴。所谓四穴同治,而分三路,皆皈于一原。
隙者,孔穴或取山、海、丘、陵而为名者,其孔穴之同共也。如承山、照海、商丘、阴陵之类是也。一云《铜人经》亦分四穴、山者承山穴,海者气海穴,丘者丘墟穴,陵者阴陵穴。四经相应,包含万化之众也。斯流派以难揆,在条纲而有统。
此言经络贯通,如水流之分派,虽然难以揆度,在条目纲领之提挈,亦有统绪也。故书云:“若纲有条而不紊。”一云经言:“井荥俞原经合,甲日起甲戌时,乃胆受病,窍阴所出为井金,侠溪所溜为荥水,临泣所注为俞木,丘墟所过为原,阳辅所行为经火,阳陵泉所入为合土。凡此流注之道,须看日脚,阴日刺五穴,阳日刺六穴。”
理繁而昧,纵补泻以何功?法捷而明,自迎随而得用。
盖圣人立意,垂法于后世,使其自晓也。若心无主持,则义理繁乱,而不能明解,纵依补泻之法,亦有何效?或云:“假如小肠实则泻小海,虚则补后溪;大肠实则泻二间,虚则补曲池;胆实则泻阳辅,虚则补侠溪。”此之谓也。中工治病已成之后,惟不知此理,不明虚实,妄投针药,此乃医之误也。
夫用针之法,要在识其通变,捷而能明,自然于迎随之间,而得施为之妙也。
且如行步难移,太冲最奇。
人中除脊膂之强痛;神门去心性之呆痴。
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
耳闭须听会而治也,眼痛则合谷以推之。
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脑昏目赤,泻攒竹以便宜。
但见两肘之拘挛,仗曲池而平扫;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
牙齿痛,吕细堪治;头项强,承浆可保。
太白宣通于气冲,阴陵开通于水道。
腹膨而胀,夺内庭以休迟;筋转而疼,泻承山而在早。
大抵脚腕痛,昆仑解愈;股膝疼,阴市能医。
痫发癫狂兮,凭后溪而疗理;疟生寒热兮,仗间使以扶持。
期门罢胸满血膨而可已,劳宫退胃翻心痛亦何疑。
太白脾家真土也,能生肺金。阴陵泉,真水也,滋济万物。
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坠,王公谓此;三里却五劳之羸瘦,华佗言斯。
固知腕骨祛黄;然骨泻肾
行间治膝肿目疾;尺泽去肘疼筋紧。
目昏不见,二间宜取;鼻窒无闻,迎香可引。
肩井除两臂难任;丝竹疗头疼不忍。
咳嗽寒痰,列缺堪治;眵覩冷泪,临泣尤准。
头临泣穴。
髋骨将腿痛以祛残;肾俞把腰疼而泻尽。
髋骨二穴,在委中上三寸,髀枢中,垂手取之,治腿足疼痛,针三分。一云:“跨骨在膝膑上一寸,两筋空处是穴,刺入五分,先补后泻,其病自除。”此即梁丘穴也,更治乳痈。按此两解,俱与经外奇穴不同,并存,以俟知者。
以见越人治尸厥于维会,随手而苏;文伯泻死胎于阴交,应针而陨。
维会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阳辅穴),内应足少阳胆经。尸厥者,卒丧之症,其病口噤气绝,状如死,不识人。昔越人过虢,虢太子死未半日,越人诊太子脉曰:“太子之病为尸厥也。脉乱故形如死,太子实未死也。”乃使弟子子阳,镵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二旬而复。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鹊闻之曰:“此自当生者,吾能使之生耳。”又云:“乃玉泉穴,在脐下四寸是穴(中极穴),手之三阳脉,维于玉泉,是足三阳脉会。治卒中尸厥,恍惚不省人事,血淋下瘕,小便赤涩,失精梦遗,脐腹疼痛,结如盆杯,男子阳气虚惫,疝气水肿,贲豚抢心,气急而喘。”经云:“太子尸厥,越人刺维会而复苏。此即玉泉穴。真起死回生奇术。妇人血气症瘕坚积,脐下冷痛,子宫断绪,四度刺有孕,使胞和暖,或产后恶露不止,月事不调,血结成块,尽能治之。针八分,留五呼,得气即泻,更宜多灸为妙。”
灸三壮,针三分。昔宋太子善医术,出苑游,逢一怀娠女人,太子诊之曰:“是一女子。”令徐文伯诊之,文伯曰:“是一男一女。”太子性暴,欲剖腹视之。文伯止曰:“臣请针之。”于是泻足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其胎应针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今言妊妇不可针此穴。昔文伯见一妇人临产症危,视之,乃子死在腹中,刺足三阴交二穴,又泻足太冲二穴,其子随手而下。此说与《铜人》之文又不相同。
圣人于是察麻与痛,分实与虚。实则自外而入也,虚则自内而出欤!
虽云诸疼痛皆以为实,诸痒麻皆以为虚,此大略也,未尽其善。其中有丰肥坚硬,而得其疼痛之疾者;亦有虚羸气弱,而感其疼痛之病者。非执而断之,仍要推其得病之原,别其内外之感,然后真知其虚实也。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夫冒风寒,中暑湿,此四时者,或因一时所感而受病者,谓实邪,此疾盖是自外而入于内也。多忧虑,少心血,因内伤而致病者,谓虚邪,此疾盖是自内而出于外也。此分虚实内外之理也。一云:“夫疗病之法,全在识见,痒麻为虚,虚当补其母;疼痛为实,实当泻其子。且如肝实,泻行间二穴,火乃肝木之子;肝虚,补曲泉二穴,水乃肝木之母。胃实,泻厉兑二穴,金乃胃土之子;胃虚,补解溪二穴,火乃胃土之母。三焦实,泻天井二穴;三焦虚,补中渚二穴。膀胱实,泻束骨二穴;膀胱虚,补至阴二穴。故经云:“虚羸痒麻,气弱者补之;丰肥坚硬,疼痛肿满者泻之。”凡刺之要,只就本经,取井荥俞原经合,行子母补泻之法,乃为枢要。深知血气往来多少之道,取穴之法,各明其部分,即依本经而刺,无不效也。
故济母而裨其不足;夺子而平其有余。
裨者,补也。济母者,盖补其不足也。夺子者,夺去其有余也。此补母泻子之法,按《补泻经》云:“只非刺一经而已。假令肝木之病,实则泻心火之子,虚则补肾水之母,其肝经自得安矣。五脏仿此。”一云:“虚当补其母,实当泻其子。”故知肝胜脾,肝有病必传与脾,圣人治未病,当先实脾,使不受肝之贼邪,子母不许相传,大概当实其母,正气以增,邪气必去。气血往来,无偏伤,伤则疾蜂起矣。
观二十七之经络,一一明辨;据四百四之疾症,件件皆除。
经者,十二经也。络者,十五络也。共计二十七之经络相随,上下流行。观之者,一一明辨也。
歧伯云:“凡人禀乾坤而立身,随阴阳而造化,按八节而荣,顺四时而易,调神养气,习性咽津,故得安和,四大舒缓。或一脉不调,则众疾俱动,四大不和,百病皆生。”凡人之一身,总计四百四病,不能一一具载,然变症虽多,但依经用法,件件皆除也。
故得夭枉都无,跻斯民于寿域;几微已判,彰往古之玄书。
跻者,登也。夭者,短也。枉者,误伤其命也。夫医之道,若能明此用针之理,除疼痛迅若手捻,破郁结涣如冰释。既得如此之妙,自此之后,并无夭枉之病。故斯民皆使登长寿之域矣。
几微者,奥妙之理也。判,开也。彰,明也。玄,妙也。令奥妙之理,已焕然明着于前,使后学易晓。
抑又闻心胸病,求掌后之大陵;肩背患,责肘前之三里。
冷痹肾败,取足阳明之土;连脐腹痛,泻足少阴之水。
脊间心后者,针中渚而立痊;胁下肋边者,刺阳陵而即止。
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腰脚疼,在委中而已矣。
夫用针之士,于此理苟能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捻指。
夫用针之士,先要明其针法,次知形气所在,经络左右所起,血气所行,逆顺所会,补虚泻实之法,去邪安正之道,方能除疼痛于目前,疗疾病于指下也。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原文:

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巧运神机之妙,工开圣理之深。

翻译:
想要治病,没有比用针更好的方法。巧妙运用针法的神妙,掌握针灸的精深道理。

解释:
这里强调了针灸在治病中的重要性。针灸不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需要巧妙运用和深入理解的技艺。通过针灸,可以调动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达到治病的效果。

原文:

夫治病之法,有针灸,有药饵,然药饵或出于幽远之方,有时缺少,而又有新陈之不等,真伪之不同,其何以奏肤功,起沉疴也?惟精于针,可以随身带用,以备缓急。

翻译:
治病的方法有针灸和药物,但药物有时来自遥远的地方,可能短缺,而且有新旧、真伪之分,如何能保证疗效,治愈重病呢?只有精通针灸,才能随身携带,以备不时之需。

解释:
这里指出药物的局限性,如来源不稳定、质量参差不齐等,而针灸则不受这些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

原文:

巧者,功之善也;运者,变之理也。神者,望而知之。机者,事之微也。妙者,治之应也。

翻译:
“巧”是指技艺的高超;“运”是指变化的规律;“神”是指通过观察就能了解病情;“机”是指事物的微妙之处;“妙”是指治疗的效果。

解释:
这里解释了针灸中的几个关键概念。针灸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还需要理解人体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病情,把握治疗的微妙之处,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原文:

工者,治病之体。圣者,妙用之端。故《难经》云:“问而知之谓之工,闻而知之谓之圣。”夫医者意也,默识心通,贯融神会,外感内伤,自然觉悟,岂不谓圣理之深也。

翻译:
“工”是指治病的根本;“圣”是指妙用的开端。所以《难经》说:“通过问诊了解病情的是‘工’,通过闻诊了解病情的是‘圣’。”医生需要用心去体会,默记于心,融会贯通,对外感内伤自然能够觉悟,这不就是深奥的医理吗?

解释:
这里强调了医生需要通过问诊和闻诊来了解病情,同时需要用心去体会和融会贯通,才能掌握深奥的医理。

原文:

外取砭针,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阳而倒阴。

翻译:
外用的砭针能够祛邪扶正;针灸中的寒热补泻之法,能够回阳倒阴。

解释:
这里介绍了砭针和针灸的作用。砭针可以祛除邪气,扶助正气;针灸中的寒热补泻法则可以调节阴阳,达到治病的效果。

原文:

砭针者,砭石是也。此针出东海,中有一山,名曰高峰,其山有石,形如玉簪,生自圆长,磨之有锋尖,可以为针,治病疗邪无不愈。

翻译:
砭针就是砭石。这种针来自东海,有一座山叫高峰,山上有一种石头,形状像玉簪,圆长,磨尖后可以作为针,治病疗邪无不痊愈。

解释:
这里详细介绍了砭针的来源和制作方法,强调了砭针在治病中的神奇效果。

原文:

水火者,寒热也。惟针之中,有寒邪补泻之法,是进退水火之功也。回阳者,谓阳盛则极热,故泻其邪气,其病自得清凉矣。倒阴者,谓阴盛则极寒,故补其虚寒,其病自得温和矣。此回阳倒阴之理,补泻盛衰之功。

翻译:
“水火”指的是寒热。针灸中有寒邪补泻的方法,这是调节寒热的作用。回阳是指阳盛则极热,所以泻其邪气,病自然清凉;倒阴是指阴盛则极寒,所以补其虚寒,病自然温和。这就是回阳倒阴的道理,补泻盛衰的作用。

解释:
这里详细解释了针灸中寒热补泻的原理,通过调节寒热,达到治病的效果。

原文:

原夫络别支殊,经交错综,或沟池溪谷以歧异,或山海丘陵而隙共.

翻译:
经络的分支错综复杂,有的像沟、池、溪、谷一样分岔,有的像山、海、丘、陵一样相通。

解释:
这里形象地描述了人体经络的复杂结构,强调了经络在针灸中的重要性。

原文:

别者,辨也。支者,络之分派也。《素问》云:“络穴有一十五,于十二经中每经各有一络。外有三络:阳蹻络,在足太阳经;阴蹻络,在足少阴经;脾之大络,在足太阴经。”此是十五络也,各有支殊之处,有积络,有浮络,故言络别支殊。

翻译:
“别”是指辨别;“支”是指经络的分支。《素问》说:“络穴有十五个,在十二经中每经各有一络。另外有三络:阳蹻络在足太阳经,阴蹻络在足少阴经,脾之大络在足太阴经。”这就是十五络,各有不同的分支,有积络,有浮络,所以说是络别支殊。

解释:
这里详细介绍了人体经络的分支和络穴,强调了经络在针灸中的重要性。

原文:

经交者,十二经也。错者,交错也。综者,总聚也。言足厥阴肝经,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足太阴脾经,交出厥阴肝经之前,此是经络交错,总聚之理也。

翻译:
“经交”是指十二经。“错”是指交错;“综”是指总聚。说的是足厥阴肝经在足太阴脾经之后交错,足太阴脾经在足厥阴肝经之前交错,这就是经络交错、总聚的道理。

解释:
这里详细解释了十二经的交错和总聚,强调了经络在针灸中的重要性。

原文:

歧者,路也。其脉穴之中,有呼为沟、池、溪、谷之名者,如歧路之各异也。若水沟、风池、后溪、合谷之类是也。一云《铜人经》乃分四穴。沟者水沟穴,池者天池穴,溪者太溪穴,谷者阳谷穴。所谓四穴同治,而分三路,皆皈于一原。

翻译:
“歧”是指路。在脉穴中,有被称为沟、池、溪、谷的,就像岔路一样各异。如水沟、风池、后溪、合谷等。一说《铜人经》分为四穴:沟是水沟穴,池是天池穴,溪是太溪穴,谷是阳谷穴。这四穴可以同时治疗,分三路,最终归于一个源头。

解释:
这里详细介绍了脉穴中的沟、池、溪、谷,强调了这些穴位在针灸中的重要性。

原文:

隙者,孔穴或取山、海、丘、陵而为名者,其孔穴之同共也。如承山、照海、商丘、阴陵之类是也。一云《铜人经》亦分四穴、山者承山穴,海者气海穴,丘者丘墟穴,陵者阴陵穴。四经相应,包含万化之众也。斯流派以难揆,在条纲而有统。

翻译:
“隙”是指孔穴,有的以山、海、丘、陵命名,这些孔穴是相通的。如承山、照海、商丘、阴陵等。一说《铜人经》也分为四穴:山是承山穴,海是气海穴,丘是丘墟穴,陵是阴陵穴。这四经相应,包含万物的变化。虽然流派难以揣测,但在条纲中是有统绪的。

解释:
这里详细介绍了孔穴中的山、海、丘、陵,强调了这些穴位在针灸中的重要性。

原文:

此言经络贯通,如水流之分派,虽然难以揆度,在条目纲领之提挈,亦有统绪也。故书云:“若纲有条而不紊。”一云经言:“井荥俞原经合,甲日起甲戌时,乃胆受病,窍阴所出为井金,侠溪所溜为荥水,临泣所注为俞木,丘墟所过为原,阳辅所行为经火,阳陵泉所入为合土。凡此流注之道,须看日脚,阴日刺五穴,阳日刺六穴。”

翻译:
这里说的是经络贯通,像水流的分支,虽然难以揣测,但在条纲中是有统绪的。所以书上说:“像纲一样有条不紊。”一说经言:“井荥俞原经合,甲日起甲戌时,胆受病,窍阴所出为井金,侠溪所溜为荥水,临泣所注为俞木,丘墟所过为原,阳辅所行为经火,阳陵泉所入为合土。这些流注的道理,需要看日脚,阴日刺五穴,阳日刺六穴。”

解释:
这里详细介绍了经络的流注和针刺的时机,强调了针灸中的时间和穴位选择的重要性。

原文:

理繁而昧,纵补泻以何功?法捷而明,自迎随而得用。

翻译:
道理繁杂而晦涩,即使补泻又有什么用?方法快捷而明确,自然在迎随中得用。

解释:
这里强调了针灸中的道理和方法需要简洁明了,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

原文:

盖圣人立意,垂法于后世,使其自晓也。若心无主持,则义理繁乱,而不能明解,纵依补泻之法,亦有何效?或云:“假如小肠实则泻小海,虚则补后溪;大肠实则泻二间,虚则补曲池;胆实则泻阳辅,虚则补侠溪。”此之谓也。中工治病已成之后,惟不知此理,不明虚实,妄投针药,此乃医之误也。

翻译:
圣人立下规矩,传于后世,使其自明。如果心中没有主见,道理就会混乱,不能理解,即使按照补泻的方法,又有什么用?有人说:“如果小肠实就泻小海,虚就补后溪;大肠实就泻二间,虚就补曲池;胆实就泻阳辅,虚就补侠溪。”这就是道理。中等水平的医生在治病后,不知道这个道理,不明虚实,胡乱用针药,这是医生的错误。

解释:
这里强调了医生需要理解针灸中的道理,明辨虚实,才能正确使用针药,否则会误治。

原文:

夫用针之法,要在识其通变,捷而能明,自然于迎随之间,而得施为之妙也。

翻译:
用针的方法,关键在于理解其变化,快捷而明确,自然在迎随中得用,施展妙用。

解释:
这里强调了针灸中的灵活性和快捷性,需要在变化中掌握针灸的妙用。

原文:

且如行步难移,太冲最奇。

翻译:
比如行走困难,太冲穴最神奇。

解释:
这里介绍了太冲穴在治疗行走困难中的神奇效果。

原文:

人中除脊膂之强痛;神门去心性之呆痴。

翻译:
人中穴可以消除脊背的强痛;神门穴可以治疗心性的呆痴。

解释:
这里介绍了人中穴和神门穴在治疗脊背强痛和心性呆痴中的作用。

原文:

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

翻译:
风伤导致颈部僵硬,先找风府穴;头晕目眩,要找风池穴。

解释:
这里介绍了风府穴和风池穴在治疗风伤和头晕目眩中的作用。

原文:

耳闭须听会而治也,眼痛则合谷以推之。

翻译:
耳闭需要听会穴来治疗,眼痛则用合谷穴来推拿。

解释:
这里介绍了听会穴和合谷穴在治疗耳闭和眼痛中的作用。

原文:

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脑昏目赤,泻攒竹以便宜。

翻译:
胸结身黄,取涌泉穴即可;脑昏目赤,泻攒竹穴为宜。

解释:
这里介绍了涌泉穴和攒竹穴在治疗胸结身黄和脑昏目赤中的作用。

原文:

但见两肘之拘挛,仗曲池而平扫;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

翻译:
只要看到两肘的拘挛,依靠曲池穴来平扫;四肢的懈惰,依靠照海穴来消除。

解释:
这里介绍了曲池穴和照海穴在治疗两肘拘挛和四肢懈惰中的作用。

原文:

牙齿痛,吕细堪治;头项强,承浆可保。

翻译:
牙齿痛,吕细穴可以治疗;头项强,承浆穴可以保护。

解释:
这里介绍了吕细穴和承浆穴在治疗牙齿痛和头项强中的作用。

原文:

太白宣通于气冲,阴陵开通于水道。

翻译:
太白穴宣通气冲,阴陵穴开通水道。

解释:
这里介绍了太白穴和阴陵穴在宣通气冲和开通水道中的作用。

原文:

腹膨而胀,夺内庭以休迟;筋转而疼,泻承山而在早。

翻译:
腹部膨胀,夺内庭穴来缓解;筋转疼痛,泻承山穴来治疗。

解释:
这里介绍了内庭穴和承山穴在治疗腹部膨胀和筋转疼痛中的作用。

原文:

大抵脚腕痛,昆仑解愈;股膝疼,阴市能医。

翻译:
大致上,脚腕痛,昆仑穴可以治愈;股膝疼,阴市穴可以治疗。

解释:
这里介绍了昆仑穴和阴市穴在治疗脚腕痛和股膝疼中的作用。

原文:

痫发癫狂兮,凭后溪而疗理;疟生寒热兮,仗间使以扶持。

翻译:
癫痫发作,依靠后溪穴来治疗;疟疾寒热,依靠间使穴来扶持。

解释:
这里介绍了后溪穴和间使穴在治疗癫痫和疟疾中的作用。

原文:

期门罢胸满血膨而可已,劳宫退胃翻心痛亦何疑。

翻译:
期门穴可以消除胸满血膨,劳宫穴可以退胃翻心痛。

解释:
这里介绍了期门穴和劳宫穴在治疗胸满血膨和胃翻心痛中的作用。

原文:

太白脾家真土也,能生肺金。阴陵泉,真水也,滋济万物。

翻译:
太白穴是脾家的真土,能生肺金。阴陵泉是真水,滋养万物。

解释:
这里介绍了太白穴和阴陵泉在五行中的作用,强调了它们在针灸中的重要性。

原文:

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坠,王公谓此;三里却五劳之羸瘦,华佗言斯。

翻译:
大敦穴可以治疗七疝的偏坠,王公这样说;三里穴可以消除五劳的羸瘦,华佗这样说。

解释:
这里介绍了大敦穴和三里穴在治疗七疝和五劳中的作用。

原文:

固知腕骨祛黄;然骨泻肾

翻译:
腕骨穴可以祛黄,然骨穴可以泻肾。

解释:
这里介绍了腕骨穴和然骨穴在祛黄和泻肾中的作用。

原文:

行间治膝肿目疾;尺泽去肘疼筋紧。

翻译:
行间穴可以治疗膝肿和目疾,尺泽穴可以消除肘疼和筋紧。

解释:
这里介绍了行间穴和尺泽穴在治疗膝肿、目疾、肘疼和筋紧中的作用。

原文:

目昏不见,二间宜取;鼻窒无闻,迎香可引。

翻译:
目昏不见,二间穴适宜取用;鼻窒无闻,迎香穴可以引导。

解释:
这里介绍了二间穴和迎香穴在治疗目昏和鼻窒中的作用。

原文:

肩井除两臂难任;丝竹疗头疼不忍。

翻译:
肩井穴可以消除两臂的难任,丝竹穴可以治疗头疼。

解释:
这里介绍了肩井穴和丝竹穴在治疗两臂难任和头疼中的作用。

原文:

咳嗽寒痰,列缺堪治;眵覩冷泪,临泣尤准。

翻译:
咳嗽寒痰,列缺穴可以治疗;眵覩冷泪,临泣穴尤为准确。

解释:
这里介绍了列缺穴和临泣穴在治疗咳嗽寒痰和眵覩冷泪中的作用。

原文:

头临泣穴。

翻译:
头临泣穴。

解释:
这里介绍了头临泣穴在治疗中的作用。

原文:

髋骨将腿痛以祛残;肾俞把腰疼而泻尽。

翻译:
髋骨穴可以祛除腿痛,肾俞穴可以泻尽腰疼。

解释:
这里介绍了髋骨穴和肾俞穴在治疗腿痛和腰疼中的作用。

原文:

髋骨二穴,在委中上三寸,髀枢中,垂手取之,治腿足疼痛,针三分。一云:“跨骨在膝膑上一寸,两筋空处是穴,刺入五分,先补后泻,其病自除。”此即梁丘穴也,更治乳痈。按此两解,俱与经外奇穴不同,并存,以俟知者。

翻译:
髋骨二穴在委中上三寸,髀枢中,垂手取之,治疗腿足疼痛,针三分。一说:“跨骨在膝膑上一寸,两筋空处是穴,刺入五分,先补后泻,病自除。”这就是梁丘穴,还可以治疗乳痈。这两种解释与经外奇穴不同,并存,以待知者。

解释:
这里详细介绍了髋骨穴的位置和治疗方法,强调了它在治疗腿足疼痛和乳痈中的作用。

原文:

以见越人治尸厥于维会,随手而苏;文伯泻死胎于阴交,应针而陨。

翻译:
越人用维会穴治疗尸厥,随手而苏;文伯用阴交穴泻死胎,应针而落。

解释:
这里介绍了维会穴和阴交穴在治疗尸厥和死胎中的神奇效果。

原文:

维会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阳辅穴),内应足少阳胆经。尸厥者,卒丧之症,其病口噤气绝,状如死,不识人。昔越人过虢,虢太子死未半日,越人诊太子脉曰:“太子之病为尸厥也。脉乱故形如死,太子实未死也。”乃使弟子子阳,镵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二旬而复。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鹊闻之曰:“此自当生者,吾能使之生耳。”又云:“乃玉泉穴,在脐下四寸是穴(中极穴),手之三阳脉,维于玉泉,是足三阳脉会。治卒中尸厥,恍惚不省人事,血淋下瘕,小便赤涩,失精梦遗,脐腹疼痛,结如盆杯,男子阳气虚惫,疝气水肿,贲豚抢心,气急而喘。”经云:“太子尸厥,越人刺维会而复苏。此即玉泉穴。真起死回生奇术。妇人血气症瘕坚积,脐下冷痛,子宫断绪,四度刺有孕,使胞和暖,或产后恶露不止,月事不调,血结成块,尽能治之。针八分,留五呼,得气即泻,更宜多灸为妙。”

翻译:
维会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阳辅穴),内应足少阳胆经。尸厥是猝死的症状,病人口噤气绝,状如死,不识人。以前越人经过虢国,虢太子死未半日,越人诊太子脉说:“太子的病是尸厥。脉乱故形如死,太子实未死。”于是让弟子子阳,用镵针砥石,取外三阳、五会,一会儿,太子苏醒,二十天后恢复。所以天下人都认为扁鹊能起死回生。扁鹊听说后说:“这是本应生的人,我能使他生。”又说:“玉泉穴在脐下四寸(中极穴),手三阳脉维于玉泉,是足三阳脉会。治疗卒中尸厥,恍惚不省人事,血淋下瘕,小便赤涩,失精梦遗,脐腹疼痛,结如盆杯,男子阳气虚惫,疝气水肿,贲豚抢心,气急而喘。”经云:“太子尸厥,越人刺维会而复苏。这就是玉泉穴。真是起死回生的奇术。妇人血气症瘕坚积,脐下冷痛,子宫断绪,四度刺有孕,使胞和暖,或产后恶露不止,月事不调,血结成块,都能治疗。针八分,留五呼,得气即泻,更宜多灸为妙。”

解释:
这里详细介绍了维会穴和玉泉穴在治疗尸厥和其他疾病中的神奇效果,强调了针灸在起死回生中的作用。

原文:

灸三壮,针三分。昔宋太子善医术,出苑游,逢一怀娠女人,太子诊之曰:“是一女子。”令徐文伯诊之,文伯曰:“是一男一女。”太子性暴,欲剖腹视之。文伯止曰:“臣请针之。”于是泻足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其胎应针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今言妊妇不可针此穴。昔文伯见一妇人临产症危,视之,乃子死在腹中,刺足三阴交二穴,又泻足太冲二穴,其子随手而下。此说与《铜人》之文又不相同。

翻译:
灸三壮,针三分。以前宋太子擅长医术,出苑游玩,遇到一个怀孕的女人,太子诊断说:“是一个女孩。”让徐文伯诊断,文伯说:“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太子性急,想剖腹查看。文伯阻止说:“臣请用针。”于是泻足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胎儿应针而落,果然如文伯所说。所以现在说孕妇不可针此穴。以前文伯看到一个妇人临产危急,查看后,发现胎儿死在腹中,刺足三阴交二穴,又泻足太冲二穴,胎儿随手而下。这种说法与《铜人》的记载不同。

解释:
这里介绍了三阴交和合谷穴在治疗孕妇和胎儿中的作用,强调了针灸在产科中的应用。

原文:

圣人于是察麻与痛,分实与虚。实则自外而入也,虚则自内而出欤!

翻译:
圣人于是观察麻木和疼痛,分辨实与虚。实则自外而入,虚则自内而出。

解释:
这里强调了在针灸中需要观察麻木和疼痛,分辨虚实,才能正确治疗。

原文:

虽云诸疼痛皆以为实,诸痒麻皆以为虚,此大略也,未尽其善。其中有丰肥坚硬,而得其疼痛之疾者;亦有虚羸气弱,而感其疼痛之病者。非执而断之,仍要推其得病之原,别其内外之感,然后真知其虚实也。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翻译:
虽然说各种疼痛都是实,各种痒麻都是虚,这是大略,未尽其善。其中有丰肥坚硬而得疼痛的,也有虚羸气弱而感疼痛的。不能固执地判断,仍要推究得病的原因,辨别内外之感,然后真正知道虚实。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解释:
这里强调了在针灸中不能简单地判断虚实,需要推究病因,辨别内外,才能真正掌握虚实,从而正确补泻。

原文:

夫冒风寒,中暑湿,此四时者,或因一时所感而受病者,谓实邪,此疾盖是自外而入于内也。多忧虑,少心血,因内伤而致病者,谓虚邪,此疾盖是自内而出于外也。此分虚实内外之理也。一云:“夫疗病之法,全在识见,痒麻为虚,虚当补其母;疼痛为实,实当泻其子。且如肝实,泻行间二穴,火乃肝木之子;肝虚,补曲泉二穴,水乃肝木之母。胃实,泻厉兑二穴,金乃胃土之子;胃虚,补解溪二穴,火乃胃土之母。三焦实,泻天井二穴;三焦虚,补中渚二穴。膀胱实,泻束骨二穴;膀胱虚,补至阴二穴。故经云:“虚羸痒麻,气弱者补之;丰肥坚硬,疼痛肿满者泻之。”凡刺之要,只就本经,取井荥俞原经合,行子母补泻之法,乃为枢要。深知血气往来多少之道,取穴之法,各明其部分,即依本经而刺,无不效也。

翻译:
冒风寒,中暑湿,这些四时的病,或因一时所感而受病的,是实邪,这些病是自外而入于内。多忧虑,少心血,因内伤而致病的,是虚邪,这些病是自内而出于外。这就是虚实内外的道理。一说:“治疗疾病的方法,全在识见,痒麻为虚,虚当补其母;疼痛为实,实当泻其子。比如肝实,泻行间二穴,火乃肝木之子;肝虚,补曲泉二穴,水乃肝木之母。胃实,泻厉兑二穴,金乃胃土之子;胃虚,补解溪二穴,火乃胃土之母。三焦实,泻天井二穴;三焦虚,补中渚二穴。膀胱实,泻束骨二穴;膀胱虚,补至阴二穴。所以经云:‘虚羸痒麻,气弱者补之;丰肥坚硬,疼痛肿满者泻之。’凡刺之要,只就本经,取井荥俞原经合,行子母补泻之法,乃为枢要。深知血气往来多少之道,取穴之法,各明其部分,即依本经而刺,无不效也。”

解释:
这里详细介绍了虚实内外的道理,以及在针灸中如何根据虚实进行补泻,强调了子母补泻法在针灸中的重要性。

原文:

故济母而裨其不足;夺子而平其有余。

翻译:
所以济母以补其不足,夺子以平其有余。

解释:
这里强调了在针灸中通过补母泻子来调节虚实,达到治病的效果。

原文:

裨者,补也。济母者,盖补其不足也。夺子者,夺去其有余也。此补母泻子之法,按《补泻经》云:“只非刺一经而已。假令肝木之病,实则泻心火之子,虚则补肾水之母,其肝经自得安矣。五脏仿此。”一云:“虚当补其母,实当泻其子。”故知肝胜脾,肝有病必传与脾,圣人治未病,当先实脾,使不受肝之贼邪,子母不许相传,大概当实其母,正气以增,邪气必去。气血往来,无偏伤,伤则疾蜂起矣。

翻译:
“裨”是补的意思。“济母”是补其不足。“夺子”是夺去其有余。这是补母泻子的方法,按《补泻经》说:“不只是刺一经而已。比如肝木之病,实则泻心火之子,虚则补肾水之母,肝经自得安。五脏仿此。”一说:“虚当补其母,实当泻其子。”所以知道肝胜脾,肝有病必传与脾,圣人治未病,当先实脾,使不受肝之贼邪,子母不许相传,大概当实其母,正气以增,邪气必去。气血往来,无偏伤,伤则疾蜂起。”

解释:
这里详细介绍了补母泻子的方法,强调了在针灸中通过调节五脏的虚实来治病,同时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原文:

观二十七之经络,一一明辨;据四百四之疾症,件件皆除。

翻译:
观察二十七条经络,一一明辨;根据四百四种疾病,件件皆除。

解释:
这里强调了在针灸中需要明辨经络,才能治疗各种疾病。

原文:

经者,十二经也。络者,十五络也。共计二十七之经络相随,上下流行。观之者,一一明辨也。

翻译:
经是十二经,络是十五络,共计二十七条经络相随,上下流行。观察者,一一明辨。

解释:
这里详细介绍了人体经络的数量和分布,强调了在针灸中需要明辨经络。

原文:

歧伯云:“凡人禀乾坤而立身,随阴阳而造化,按八节而荣,顺四时而易,调神养气,习性咽津,故得安和,四大舒缓。或一脉不调,则众疾俱动,四大不和,百病皆生。”凡人之一身,总计四百四病,不能一一具载,然变症虽多,但依经用法,件件皆除也。

翻译:
歧伯说:“凡人禀乾坤而立身,随阴阳而造化,按八节而荣,顺四时而易,调神养气,习性咽津,故得安和,四大舒缓。或一脉不调,则众疾俱动,四大不和,百病皆生。”凡人一身,总计四百四种疾病,不能一一具载,但变症虽多,只要依经用法,件件皆除。

解释:
这里强调了在针灸中需要遵循经络和阴阳的规律,才能治疗各种疾病。

原文:

故得夭枉都无,跻斯民于寿域;几微已判,彰往古之玄书。

翻译:
所以夭枉都无,使人民登长寿之域;几微已判,彰往古之玄书。

解释:
这里强调了针灸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的作用,使人民健康长寿,同时彰显了古代医书的玄妙。

原文:

跻者,登也。夭者,短也。枉者,误伤其命也。夫医之道,若能明此用针之理,除疼痛迅若手捻,破郁结涣如冰释。既得如此之妙,自此之后,并无夭枉之病。故斯民皆使登长寿之域矣。

翻译:
“跻”是登的意思。“夭”是短的意思。“枉”是误伤其命。医道若能明此用针之理,除疼痛迅若手捻,破郁结涣如冰释。既得如此之妙,自此之后,并无夭枉之病。所以人民都登长寿之域。

解释:
这里强调了针灸在快速解除疼痛和破郁结中的作用,使人民健康长寿。

原文:

几微者,奥妙之理也。判,开也。彰,明也。玄,妙也。令奥妙之理,已焕然明着于前,使后学易晓。

翻译:
“几微”是奥妙之理。“判”是开的意思。“彰”是明的意思。“玄”是妙的意思。令奥妙之理,已焕然明着于前,使后学易晓。

解释:
这里强调了针灸中的奥妙之理已经明确,使后人容易理解。

原文:

抑又闻心胸病,求掌后之大陵;肩背患,责肘前之三里。

翻译:
又听说心胸病,求掌后的大陵穴;肩背患,责肘前的三里穴。

解释:
这里介绍了大陵穴和三里穴在治疗心胸病和肩背患中的作用。

原文:

冷痹肾败,取足阳明之土;连脐腹痛,泻足少阴之水。

翻译:
冷痹肾败,取足阳明的土;连脐腹痛,泻足少阴的水。

解释:
这里介绍了足阳明和足少阴在治疗冷痹肾败和连脐腹痛中的作用。

原文:

脊间心后者,针中渚而立痊;胁下肋边者,刺阳陵而即止。

翻译:
脊间心后者,针中渚穴而立痊;胁下肋边者,刺阳陵穴而即止。

解释:
这里介绍了中渚穴和阳陵穴在治疗脊间心后和胁下肋边中的作用。

原文:

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腰脚疼,在委中而已矣。

翻译:
头项痛,拟后溪穴以安然;腰脚疼,在委中穴而已。

解释:
这里介绍了后溪穴和委中穴在治疗头项痛和腰脚疼中的作用。

原文:

夫用针之士,于此理苟能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捻指。

翻译:
用针之士,若能明白此理,收祛邪之功,在于捻指。

解释:
这里强调了在针灸中理解道理的重要性,通过捻指可以祛邪治病。

原文:

夫用针之士,先要明其针法,次知形气所在,经络左右所起,血气所行,逆顺所会,补虚泻实之法,去邪安正之道,方能除疼痛于目前,疗疾病于指下也。

翻译:
用针之士,先要明白针法,其次知道形气所在,经络左右所起,血气所行,逆顺所会,补虚泻实的方法,去邪安正之道,才能除疼痛于目前,疗疾病于指下。

解释:
这里强调了在针灸中需要全面掌握针法、形气、经络、血气、逆顺、补泻、去邪安正等知识,才能有效治疗疾病。

总结

《通玄指要赋》是《针灸大成》中的一篇重要文献,详细阐述了针灸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文章强调了针灸在治病中的重要性,介绍了经络、穴位、补泻法等关键概念,并通过具体病例说明了针灸的神奇效果。全文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为后世针灸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