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三针足大趾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四针掌上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分七锃锃;第六却寻大椎上,入发一寸名鬼枕;七刺耳垂下八分,名曰鬼床针要温;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劳宫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腿,火针仍要七锃锃;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孤穴只单通,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一针鬼宫,即人中,入三分。
二针鬼信,即少商,入三分。
三针鬼垒,即隐白,入二分。
四针鬼心,即大陵,入五分。
五针鬼路,即申脉(大针),三分。
六针鬼枕,即风府,入二分。
七针鬼床,即颊车,入五分。
八针鬼市,即承浆,入三分。
九针鬼窟,即劳宫,入二分。
十针鬼堂,即上星,入二分。
十一针鬼藏,男即会阴,女即玉门头,入三分。
十二针鬼腿,即曲池(火针),入五分。
十三针鬼封,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仍横安针一枚,就两口吻,令舌不动,此法甚效。更加间使、后溪三穴尤妙。
男子先针左起,女人先针右起,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针灸大成》卷九中的“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是一首关于针灸治疗癫狂等精神疾病的歌诀,总结了十三个特定的穴位及其针刺方法。以下是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歌诀内容:

各种癫狂、邪气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针刺十三个特定的穴位来治疗。针刺的顺序是:先刺“鬼宫”,接着刺“鬼信”,依次类推,逐一针刺。男性从左侧开始,女性从右侧开始。

  1. 第一针:鬼宫
    即“人中穴”,位于鼻下唇沟中,针刺深度为三分。
    针刺方法:从左侧进针,右侧出针。

  2. 第二针:鬼信
    即“少商穴”,位于拇指指甲根部的桡侧,针刺深度为三分。

  3. 第三针:鬼垒
    即“隐白穴”,位于足大趾内侧指甲根部,针刺深度为二分。

  4. 第四针:鬼心
    即“大陵穴”,位于手腕掌侧横纹中点,针刺深度为五分。

  5. 第五针:鬼路
    即“申脉穴”,位于足外踝下方凹陷处,使用火针(加热的针),针刺深度为三分。

  6. 第六针:鬼枕
    即“风府穴”,位于后发际正中上一寸处,针刺深度为二分。

  7. 第七针:鬼床
    即“颊车穴”,位于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处,针刺深度为五分。

  8. 第八针:鬼市
    即“承浆穴”,位于下唇下方凹陷处,针刺深度为三分。
    针刺方法:从左侧进针,右侧出针。

  9. 第九针:鬼窟
    即“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握拳时中指尖所对处,针刺深度为二分。

  10. 第十针:鬼堂
    即“上星穴”,位于前发际正中上一寸处,针刺深度为二分。

  11. 第十一针:鬼藏
    男性为“会阴穴”,女性为“玉门头”(外阴部),针刺深度为三分。

  12. 第十二针:鬼腿
    即“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使用火针,针刺深度为五分。

  13. 第十三针:鬼封
    位于舌下中缝处,刺出血,然后横放一枚针,使舌头固定不动。此方法效果显著。

此外,还可以配合针刺“间使穴”和“后溪穴”,效果更佳。


针刺原则:

  • 性别差异:男性先从左起针,女性先从右起针。
  • 阴阳日:单日为阳日,双日为阴日。
    • 阳日、阳时(白天)针刺时,针向右转。
    • 阴日、阴时(夜晚)针刺时,针向左转。

解释:

  1. “鬼穴”的含义
    这里的“鬼”并非指鬼神,而是指癫狂、精神错乱等疾病。古人认为这些疾病与邪气或“鬼邪”有关,因此将治疗这些疾病的穴位称为“鬼穴”。

  2. 针刺顺序与原则
    歌诀中详细规定了针刺的顺序、深度和方法,体现了古代针灸的严谨性。性别、阴阳日等原则反映了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思想。

  3. 火针的使用
    火针是一种将针加热后再刺入穴位的特殊方法,常用于治疗寒湿、瘀血等病症。在“鬼路”和“鬼腿”穴中使用火针,可能是为了增强驱邪效果。

  4. 舌下中缝的特殊处理
    舌下中缝的针刺方法较为特殊,通过刺血和固定舌头,可能是为了调节气血、安定心神。

  5. 辅助穴位
    间使穴和后溪穴是常用的针灸穴位,配合十三鬼穴使用,可以增强治疗效果。


总结: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是古代针灸治疗癫狂等精神疾病的重要经验总结,体现了中医针灸的独特理论和实践方法。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驱邪安神,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