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督任要穴(杨氏)
督脉
人病脊膂强痛,癫痫,背心热,狂走,鬼邪、目痛,大椎骨酸疼,斯乃督脉起于下极,并脊上行风府。起于尾闾,而生是病,可刺督脉人中穴。鼻柱下近孔陷中,针四分,灸亦可,不及针,昏晕及癫狂者甚效。
任脉
人病七疝八瘕,寒温不调,口舌生疮,头项强痛,斯乃任脉起于中极下,上毛,循腹,到关元,直至咽喉天突,过承浆而生是病。可刺任脉承浆穴,在髭间陷中,刺入同身寸三分,灸七壮,止七七壮。
白话文翻译:
督脉
如果一个人患有脊背强痛、癫痫、背心发热、狂走、鬼邪附体、眼睛疼痛、大椎骨酸痛等症状,这是因为督脉起于下极(尾骨),沿着脊柱上行至风府(后脑勺下方)。督脉的病变始于尾闾(尾骨),导致这些病症。治疗时可以针刺督脉的人中穴,位置在鼻柱下方靠近鼻孔的凹陷处,针刺深度为四分,也可以进行艾灸,但效果不如针刺,尤其是对于昏晕和癫狂的患者,针刺效果显著。
任脉
如果一个人患有七疝八瘕(疝气和腹部肿块)、寒温不调、口舌生疮、头项强痛等症状,这是因为任脉起于中极下(脐下),向上经过腹部,到关元(脐下三寸),直至咽喉天突(胸骨上窝),过承浆(下唇下方)而引发这些病症。治疗时可以针刺任脉的承浆穴,位置在胡须之间的凹陷处,针刺深度为同身寸三分,艾灸七壮,最多可灸七七壮。
解释:
督脉:督脉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尾骨,沿着脊柱上行至头部。督脉的病变常表现为脊柱、背部和头部的疼痛、癫痫、狂躁等症状。文中提到的人中穴是督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鼻柱下方,靠近鼻孔的凹陷处。针刺人中穴可以缓解督脉病变引起的症状,尤其是对于昏晕和癫狂的患者,效果显著。
任脉:任脉也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脐下,经过腹部,上行至咽喉和面部。任脉的病变常表现为腹部肿块、疝气、口舌生疮、头项强痛等症状。文中提到的承浆穴是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下唇下方的凹陷处。针刺承浆穴可以缓解任脉病变引起的症状,同时也可以进行艾灸,以增强治疗效果。
针刺与艾灸:文中提到针刺和艾灸是治疗督脉和任脉病变的两种主要方法。针刺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而艾灸则是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热量来温通经络。文中指出,对于督脉病变,针刺效果优于艾灸,尤其是对于昏晕和癫狂的患者。而对于任脉病变,针刺和艾灸都可以使用,但艾灸的壮数(次数)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同身寸:同身寸是中医针灸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指的是患者自身手指的宽度或长度作为测量穴位位置的依据。文中提到的“同身寸三分”是指针刺深度为患者自身手指的三分长度。
通过以上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督脉和任脉在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针刺和艾灸来治疗相关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