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看部取穴
《灵枢》杂症论:“人身上部病取手阳明经,中部病取足太阴经,下部病取足厥阴经,前膺病取足阳明经,后背病取足太阳经。取经者,取经中之穴也。一病可用一二穴。”

白话文翻译:

《灵枢》杂症论中提到:“人体上部的疾病可以取手阳明经的穴位,中部的疾病可以取足太阴经的穴位,下部的疾病可以取足厥阴经的穴位,前胸的疾病可以取足阳明经的穴位,后背的疾病可以取足太阳经的穴位。取经的意思,就是选取这些经络中的穴位。一种疾病可以用一到两个穴位来治疗。”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根据疾病所在身体部位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经络和穴位进行针灸治疗的原则。具体来说:

  1. 上部病取手阳明经:如果疾病出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头、面、颈、肩等),可以选择手阳明经(即大肠经)的穴位进行治疗。

  2. 中部病取足太阴经:如果疾病出现在人体的中部(如胸、腹、胃、脾等),可以选择足太阴经(即脾经)的穴位进行治疗。

  3. 下部病取足厥阴经:如果疾病出现在人体的下部(如下腹、生殖器、下肢等),可以选择足厥阴经(即肝经)的穴位进行治疗。

  4. 前膺病取足阳明经:如果疾病出现在人体的前胸部位(如胸部、乳房等),可以选择足阳明经(即胃经)的穴位进行治疗。

  5. 后背病取足太阳经:如果疾病出现在人体的后背部位(如背部、脊柱等),可以选择足太阳经(即膀胱经)的穴位进行治疗。

  6. 取经者,取经中之穴也:所谓“取经”,就是选择这些经络中的特定穴位来进行治疗。

  7. 一病可用一二穴:对于一种疾病,通常只需要选择一到两个穴位进行治疗即可。

总结:

这段内容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即根据疾病所在的部位,选择相应的经络和穴位进行治疗。这种方法强调了对症下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