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诊要经终论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歧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死循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令人不嗜食,少气。春刺秋分,令人时惊,且哭。春刺冬分,令人胀,病不愈,且欲言语。夏刺春分,令人懈惰。夏刺秋分,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令人少气,时欲怒。秋刺春分,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令人益嗜卧,且善梦。秋刺冬分,令人洒洒时寒。冬刺春分,令人卧不能眠。冬刺夏分,令人气上,发为诸痹。冬刺秋分,令人善渴。”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道:“诊察的要领是什么?”

岐伯回答说:“正月、二月,天气开始变化,地气开始萌发,人的气在肝脏;三月、四月,天气正盛,地气稳定,人的气在脾脏;五月、六月,天气极盛,地气高涨,人的气在头部;七月、八月,阴气开始肃杀,人的气在肺脏;九月、十月,阴气开始凝结,地气开始闭合,人的气在心脏;十一月、十二月,冰封大地,地气完全闭合,人的气在肾脏。因此,春天针刺散在的腧穴和分肉之间,出血即止,病重的要传气,病轻的要环转。夏天针刺络脉的腧穴,见血即止,气尽则死循环,痛病必下。秋天针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天针刺俞窍于分肉之间,病重的要直下,病轻的要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不同的针刺方法,要依据气的所在。春天针刺夏天的部位,会使人食欲不振,气短。春天针刺秋天的部位,会使人时常惊恐,并且哭泣。春天针刺冬天的部位,会使人腹胀,病不愈,并且想要说话。夏天针刺春天的部位,会使人懈怠懒惰。夏天针刺秋天的部位,会使人心中不想说话,惕惕不安如人将捕之。夏天针刺冬天的部位,会使人气短,时常想要发怒。秋天针刺春天的部位,会使人惕然不安,想要有所作为,起身却忘记。秋天针刺夏天的部位,会使人更加嗜睡,并且多梦。秋天针刺冬天的部位,会使人时常感到寒冷。冬天针刺春天的部位,会使人卧不能眠。冬天针刺夏天的部位,会使人气上,发为各种痹症。冬天针刺秋天的部位,会使人时常口渴。”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根据四季变化和人体气机运行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和部位。具体解释如下:

  1. 四季与人体气机的关系

    • :天气开始变化,地气萌发,人体气机在肝脏。
    • :天气正盛,地气高涨,人体气机在脾脏和头部。
    • :阴气开始肃杀,人体气机在肺脏。
    • :阴气凝结,地气闭合,人体气机在心脏和肾脏。
  2. 针刺方法

    • :针刺散在的腧穴和分肉之间,出血即止。
    • :针刺络脉的腧穴,见血即止。
    • :针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
    • :针刺俞窍于分肉之间,病重的要直下,病轻的要散下。
  3. 错误针刺的后果

    • 如果针刺的部位与季节不符,会导致各种不适症状。例如,春天针刺夏天的部位会使人食欲不振,气短;夏天针刺春天的部位会使人懈怠懒惰等。

这段内容强调了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即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治疗时应顺应自然规律,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和部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