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手足阴阳经脉刺论
歧伯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壮热,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弗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白话文翻译:

歧伯说:“足阳明胃经是五脏六腑的气血之海。它的经脉宽大,血多气盛,因此常常表现为壮热。针刺这条经脉时,如果不刺得深,邪气就不会消散;如果不留针,邪气就不会泻出。针刺足阳明经时,深度应为六分,留针时间为十次呼吸。针刺足太阳膀胱经时,深度为五分,留针时间为七次呼吸。针刺足少阳胆经时,深度为四分,留针时间为五次呼吸。针刺足太阴脾经时,深度为三分,留针时间为四次呼吸。针刺足少阴肾经时,深度为二分,留针时间为三次呼吸。针刺足厥阴肝经时,深度为一分,留针时间为两次呼吸。手部的阴阳经脉,由于它们接受气血的路径较短,气血运行较快,因此针刺的深度都不应超过二分,留针时间都不应超过一次呼吸。如果针刺的深度和留针时间超过这些标准,就会导致气血脱失。”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针刺不同经脉时的深度和留针时间。歧伯根据经脉的气血特点,提出了具体的针刺方法,以确保治疗效果并避免不良反应。

  1. 足阳明胃经:作为五脏六腑的气血之海,足阳明胃经的气血旺盛,因此需要较深的针刺和较长的留针时间,以充分消散邪气。
  2.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这些经脉的气血特点不同,因此针刺的深度和留针时间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气血越旺盛的经脉,针刺越深,留针时间越长。
  3. 手部阴阳经脉:由于手部经脉的气血运行较快,针刺的深度和留针时间都应较短,以避免气血脱失。

这段内容强调了针刺时需要根据经脉的气血特点,灵活调整针刺的深度和留针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