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十二刺应十二经论
歧伯曰:“凡刺有十二,以应十二经。一曰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二曰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也。三曰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四曰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少深者。五曰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博大者。六曰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七曰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八曰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置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十曰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十一曰傍针刺者,宜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十二曰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刺宜傍针。
白话文翻译:
岐伯说:“针刺有十二种方法,对应人体的十二经脉。第一种叫‘偶刺’,方法是用手按压心脏或背部,找到疼痛的部位,前面刺一针,后面刺一针,用来治疗心痹。第二种叫‘报刺’,用于治疗疼痛位置不固定的情况。如果疼痛上下移动,针刺入后不拔出,用左手按压疼痛部位,然后再拔出针重新刺入。第三种叫‘恢刺’,直接刺入疼痛部位旁边,前后移动针,用来缓解筋脉紧张,治疗筋痹。第四种叫‘齐刺’,直刺一针,旁边再刺两针,用于治疗寒气较深的情况。第五种叫‘扬刺’,正中刺一针,旁边刺四针,针浮在浅层,用于治疗寒气广泛分布的情况。第六种叫‘直针刺’,先拉紧皮肤再刺入,用于治疗寒气较浅的情况。第七种叫‘输刺’,直入直出,少发针但刺得深,用于治疗气盛而热的情况。第八种叫‘短刺’,用于治疗骨痹,稍微摇动针并刺得深,将针置于骨头上,上下摩擦骨头。第九种叫‘浮刺’,从旁边刺入,针浮在浅层,用于治疗肌肉紧张而寒的情况。第十种叫‘阴刺’,左右两侧都刺,用于治疗寒厥、中寒厥,特别是足踝后少阴经。第十一种叫‘傍针刺’,在旁边各刺一针,用于治疗长期留滞的痹症。第十二种叫‘赞刺’,直入直出,多次发针且刺得浅,用于出血,用来治疗痈肿。”
解释:
这段内容出自《针灸大成》,主要介绍了十二种针刺方法,每种方法对应不同的病症和治疗目的。这些方法根据针刺的部位、深度、方向、次数等不同,针对不同的病理情况。以下是每种方法的简要解释:
- 偶刺:前后各刺一针,治疗心痹。
- 报刺:用于疼痛位置不固定的情况,针刺后不拔出,按压疼痛部位后再重新刺入。
- 恢刺:前后移动针,缓解筋脉紧张,治疗筋痹。
- 齐刺:正中刺一针,旁边刺两针,治疗寒气较深的情况。
- 扬刺:正中刺一针,旁边刺四针,针浮在浅层,治疗寒气广泛分布的情况。
- 直针刺:拉紧皮肤后刺入,治疗寒气较浅的情况。
- 输刺:直入直出,少发针但刺得深,治疗气盛而热的情况。
- 短刺:稍微摇动针并刺得深,摩擦骨头,治疗骨痹。
- 浮刺:从旁边刺入,针浮在浅层,治疗肌肉紧张而寒的情况。
- 阴刺:左右两侧都刺,治疗寒厥、中寒厥,特别是足踝后少阴经。
- 傍针刺:在旁边各刺一针,治疗长期留滞的痹症。
- 赞刺:直入直出,多次发针且刺得浅,用于出血,治疗痈肿。
这些方法体现了古代针灸学的丰富经验和精细操作,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不同的针刺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