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刺禁论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歧伯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谓之使,胃为之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谓肾神,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刺足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一作欠。一作三日。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耳聋;刺膝膑,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腨肠内陷,为肿;刺眶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新内无刺,已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乃刺之;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
一作脉乱。
五夺不可泻:
歧伯曰:“形容已脱,是一夺也。大脱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黄帝问道:“我想知道针刺的禁忌有哪些?”

歧伯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谓之使,胃为之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谓肾神,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岐伯回答说:“五脏有其要害之处,必须仔细审察。肝位于左侧,肺位于右侧,心位于体表,肾位于体内,脾是运输的枢纽,胃是食物的集散地。膈膜之上,有心脏和肺,脊椎第七节旁边,有肾神,顺应这些规律则有益,违背则有害。”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刺足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针刺中心脏,一天内死亡,症状为打嗝;刺中肝脏,五天内死亡,症状为多言;刺中肾脏,六天内死亡,症状为打喷嚏;刺中肺脏,三天内死亡,症状为咳嗽;刺中脾脏,十天内死亡,症状为吞咽困难;刺中胆,一天半内死亡,症状为呕吐。刺中足背大脉,出血不止,会死亡;刺中面部溜脉,可能导致失明;刺中头部脑户,立即死亡;刺中舌下大脉,出血不止,导致失声;刺中足下络脉,不出血则肿胀;刺中郄中大脉,使人昏倒面色苍白;刺中气街大脉,不出血则肿胀如鼠;刺中脊椎间隙,伤及骨髓则驼背;刺中乳房,导致肿胀溃烂;刺中缺盆内陷,气泄,导致喘咳;刺中手鱼腹内陷,导致肿胀。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耳聋;刺膝膑,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腨肠内陷,为肿;刺眶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刺中大腿内侧大脉,出血不止,会死亡;刺中耳内陷,伤及大脉,导致内漏和耳聋;刺中膝盖,流出液体则跛行;刺中手臂太阴脉,出血多则立即死亡;刺中足少阴脉,再次出血则舌头僵硬难以言语;刺中胸部内陷,伤及肺,导致喘逆仰息;刺中肘部内陷,气归于此,导致不能屈伸;刺中大腿下三寸内陷,导致遗尿;刺中腋下胁间内陷,导致咳嗽;刺中下腹部,伤及膀胱,导致尿失禁和腹部胀满;刺中小腿内陷,导致肿胀;刺中眼眶上陷骨,伤及大脉,导致漏液和失明;刺中关节,流出液体则不能屈伸。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新内无刺,已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乃刺之;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

不要针刺大醉之人,会导致气乱;不要针刺大怒之人,会导致气逆;不要针刺过度劳累之人;不要针刺刚吃饱之人;不要针刺极度饥饿之人;不要针刺极度口渴之人;不要针刺极度惊恐之人;刚行房事不要针刺,针刺后不要行房事;已经醉酒不要针刺,针刺后不要醉酒;刚发怒不要针刺,针刺后不要发怒;刚劳累不要针刺,针刺后不要劳累;已经吃饱不要针刺,针刺后不要吃饱;已经饥饿不要针刺,针刺后不要饥饿;已经口渴不要针刺,针刺后不要口渴;乘车来的人,先休息一会儿,如同吃完一顿饭的时间后再针刺;步行来的人,先坐下休息,如同走十里路的时间后再针刺;极度惊恐之人,必须先安定其气再针刺。

五夺不可泻:

岐伯曰:“形容已脱,是一夺也。大脱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岐伯说:“形体已经虚弱,是第一夺;大出血之后,是第二夺;大汗之后,是第三夺;大泄之后,是第四夺;新产后大出血,是第五夺,这些情况都不可泻。”

总结

《刺禁论》主要讲述了针刺的禁忌事项,包括针刺不同部位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以及在特定生理状态下(如醉酒、大怒、过度劳累等)不宜进行针刺。此外,还提到了“五夺”不可泻的情况,即在某些极度虚弱的状态下不宜进行泻法治疗。这些内容强调了针刺治疗中必须注意的细节和禁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