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刺疟论
黄帝问曰:“刺疟奈何?”
歧伯对曰:“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筩,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一云金门,一云委中,针三分,若灸,可五壮。太冲针三分,灸可三壮。冲阳针三分,灸可三壮。公孙针四分,灸可三壮。大钟针二分,太溪针三分,各灸三壮。侠溪针三分,灸可三壮。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神门针三分,灸可三壮。中封针四分,灸可三壮。商丘针三分,灸可三壮。列缺针三分,灸五壮;合谷针三分,灸三壮。足太阳金门,足少阴太溪。厉兑针一分,灸一壮;解溪针五分,灸二壮;三里针一寸,灸三壮;太阴横脉,在内踝前,斜过大脉宜出血。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孔,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谓阳明脉。亦开孔出血。五胠俞谓譩嘻。复溜针三分,灸可五壮;井谓至阴,针一分,灸可三壮。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侠脊者谓大杼,针三分,灸五壮;风门热府,针五分,灸可五壮。针三分,灸三壮。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头谓上星、百会,额谓悬颅,眉间谓攒竹等穴是也。风池、风府、大杼、神道。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胻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针灸大成》卷一·刺疟论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针灸治疗疟疾。黄帝问岐伯:“如何用针刺治疗疟疾?”岐伯详细解释了不同经脉疟疾的症状及相应的针灸治疗方法。以下是翻译与解释:
1. 足太阳经疟疾
症状:腰痛、头重、寒从背部开始,先寒后热,热得厉害,热退后出汗,难以痊愈。
治疗方法:刺郄中(委中穴)出血。
2. 足少阳经疟疾
症状:身体疲倦,寒热都不严重,但害怕见人,见人后心里紧张,热多汗出严重。
治疗方法:刺足少阳经。
3. 足阳明经疟疾
症状:先寒,寒得厉害,久后才发热,热退后出汗,喜欢见日月光和火气,感到舒适。
治疗方法:刺足阳明经跗上(冲阳穴)。
4. 足太阴经疟疾
症状:心情不愉快,常叹气,食欲不振,寒热汗出,病发时呕吐,呕吐后症状减轻。
治疗方法:刺足太阴经。
5. 足少阴经疟疾
症状:呕吐严重,寒热交替,热多寒少,喜欢关门窗独处,难以痊愈。
治疗方法:刺足少阴经。
6. 足厥阴经疟疾
症状:腰痛、少腹胀满、小便不畅,像癃闭但又不是,频繁小便,心中恐惧,气不足,腹中闷闷不乐。
治疗方法:刺足厥阴经。
7. 肺疟
症状:心寒,寒得厉害后发热,热时容易受惊,好像看到什么可怕的东西。
治疗方法:刺手太阴、手阳明经。
8. 心疟
症状:心烦意乱,想喝冷水,但寒多热少。
治疗方法:刺手少阴经。
9. 肝疟
症状:面色发青,常叹气,看起来像快死了一样。
治疗方法:刺足厥阴经出血。
10. 脾疟
症状:寒、腹中痛,热时肠鸣,鸣后出汗。
治疗方法:刺足太阴经。
11. 肾疟
症状:身体发冷,腰脊痛,难以转身,大便困难,眼睛昏花,手足寒冷。
治疗方法:刺足太阳、足少阴经。
12. 胃疟
症状:容易饥饿但吃不下,吃后腹胀。
治疗方法:刺足阳明、足太阴经横脉出血。
13. 其他治疗要点
- 疟疾发热时:刺跗上动脉,开孔出血,可立即退热。
- 疟疾发寒时:刺手阳明、手太阴、足阳明、足太阴经。
- 脉象满大急:刺背俞穴,用中针刺五胠俞,根据体型放血。
- 脉象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穴。
- 脉象缓大虚:适合用药,不适合用针。
- 疟疾发作前:在发作前如吃饭时刺之,效果最佳。
- 脉象不明显: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则病愈。
14. 十二疟的治疗
十二种疟疾发作时间不同,需根据症状判断属于哪条经脉的病变。在发作前如吃饭时刺之,一刺则症状减轻,二刺则见效,三刺则痊愈。如果无效,可刺舌下两脉(廉泉穴)出血;再无效,刺郄中盛经出血,或刺项以下侠脊的穴位。
15. 风疟
症状:疟疾发作时汗出恶风。
治疗方法:刺三阳经背俞穴出血。
胕髓病:小腿酸痛严重,按压无效,用镵针刺绝骨出血,可立即痊愈。
身体小痛:刺至阴穴,诸阴经的井穴,不出血,隔日一刺。
疟疾不渴:隔日发作,刺足太阳经;渴而隔日发作,刺足少阳经。
温疟汗不出:用五十九刺法。
16. 治疗原则
- 先问病人症状最先出现的部位,先刺之。
- 先头痛或头重: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
- 先项背痛:刺项背部穴位。
- 先腰脊痛:刺郄中出血。
- 先手臂痛:刺手少阴、手阳明经,十指间。
- 先足胫酸痛:刺足阳明经,十指间出血。
总结
《刺疟论》详细描述了不同经脉疟疾的症状及针灸治疗方法,强调了根据症状和脉象选择穴位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具体的针刺和放血技术。该文体现了中医针灸在治疗疟疾中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是古代医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