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刺志论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歧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歧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小血多,此谓反也。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道:“我想了解虚实的要点是什么?”

岐伯回答说:“气充实,形体就充实;气虚,形体就虚弱,这是正常的情况。如果与此相反,就是病态。饮食充足,气就旺盛;饮食不足,气就虚弱,这是正常的情况。如果与此相反,就是病态。脉象充实,血液就充足;脉象虚弱,血液就不足,这是正常的情况。如果与此相反,就是病态。”

黄帝又问:“什么是相反的情况?”

岐伯说:“气虚但身体发热,这就是相反的情况;饮食摄入多但气不足,这就是相反的情况;饮食摄入少但气多,这就是相反的情况;脉象旺盛但血液少,这就是相反的情况;脉象细小但血液多,这就是相反的情况。气盛但身体寒冷,是因为受了寒邪的侵袭;气虚但身体发热,是因为受了暑邪的侵袭;饮食摄入多但气少,是因为失血过多或湿邪停留在下部;饮食摄入少但气多,是因为邪气在胃和肺;脉象细小但血液多,是因为体内有热邪;脉象大但血液少,是因为脉中有风邪,且水液摄入不足,这就是相反的情况。”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讨论了“虚实”的概念及其在疾病中的表现。虚实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虚指的是正气不足,实指的是邪气盛。岐伯通过气、饮食、脉象、血液等方面的对比,解释了正常情况下和病态下的不同表现。

  1. 气与形体的关系:正常情况下,气充实则形体强壮,气虚则形体虚弱。如果气虚弱但身体却发热,这是反常现象,表明体内可能有邪气侵袭。

  2. 饮食与气的关系:正常情况下,饮食充足则气旺盛,饮食不足则气虚。如果饮食摄入多但气不足,可能是由于失血或湿邪停留;如果饮食摄入少但气多,可能是邪气在胃和肺。

  3. 脉象与血液的关系:正常情况下,脉象充实则血液充足,脉象虚弱则血液不足。如果脉象旺盛但血液少,可能是由于风邪侵袭;如果脉象细小但血液多,可能是体内有热邪。

通过这些对比,岐伯指出了在疾病状态下,气、饮食、脉象、血液等方面的反常表现,帮助黄帝理解虚实在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这些内容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