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刺咳论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歧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时谓王月。
帝曰:“何以异之?”
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白话文翻译
卷一·刺咳论
黄帝问道:“肺会导致人咳嗽,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都会导致人咳嗽,不仅仅是肺。”
黄帝说:“我想听听具体的情况。”
岐伯说:“皮毛是肺的外合。皮毛首先受到邪气的侵袭,邪气就会通过皮毛影响到肺。如果寒凉的饮食进入胃中,邪气会通过肺的经脉上达到肺,导致肺寒。肺寒会使外邪和内寒结合,邪气因而停留在肺中,就会导致肺咳。五脏在各自对应的季节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袭,如果不在对应的季节,病邪会通过其他途径传到相应的脏腑。人与天地相应,所以五脏在各自的季节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袭。感受寒邪就会生病,轻微的表现为咳嗽,严重的会导致腹泻、疼痛。在秋天,肺首先受到邪气的侵袭;在春天,肝首先受到邪气的侵袭;在夏天,心首先受到邪气的侵袭;在长夏(至阴),脾首先受到邪气的侵袭;在冬天,肾首先受到邪气的侵袭。”
黄帝问:“如何区分这些咳嗽呢?”
岐伯说:“肺咳的症状是咳嗽伴有喘息和声音,严重的会咳血;心咳的症状是咳嗽时感到心痛,喉咙中有异物感,严重的会导致咽喉肿痛;肝咳的症状是咳嗽时两胁下疼痛,严重的不能转身,转身时两胁下会感到胀满;脾咳的症状是咳嗽时右胁下疼痛,疼痛会牵引到肩背,严重的不能活动,活动时咳嗽会加剧;肾咳的症状是咳嗽时腰背相互牵引疼痛,严重的会咳出涎沫。”
黄帝问:“六腑的咳嗽是怎样的?病邪是从哪里来的?”
岐伯说:“五脏的长期咳嗽,会转移到六腑。脾咳不止,胃就会受到影响,胃咳的症状是咳嗽伴有呕吐,呕吐严重的会吐出蛔虫;肝咳不止,胆就会受到影响,胆咳的症状是咳嗽伴有胆汁的呕吐;肺咳不止,大肠就会受到影响,大肠咳的症状是咳嗽时大便失禁;心咳不止,小肠就会受到影响,小肠咳的症状是咳嗽时失气,气和咳嗽同时消失;肾咳不止,膀胱就会受到影响,膀胱咳的症状是咳嗽时小便失禁;长期咳嗽不止,三焦就会受到影响,三焦咳的症状是咳嗽伴有腹部胀满,不想饮食。这些都是病邪聚集在胃,影响到肺,导致人多涕唾,面部浮肿,气逆。”
黄帝问:“如何治疗这些咳嗽呢?”
岐伯说:“治疗五脏的咳嗽,要针刺其俞穴;治疗六腑的咳嗽,要针刺其合穴;治疗浮肿,要针刺其经穴。”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讨论了咳嗽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岐伯指出,咳嗽不仅仅是肺的问题,五脏六腑都可能导致咳嗽。不同的脏腑受到邪气侵袭时,咳嗽的症状也会有所不同。例如,肺咳伴有喘息和声音,心咳伴有心痛和咽喉不适,肝咳伴有胁下疼痛,脾咳伴有右胁下疼痛并牵引肩背,肾咳伴有腰背疼痛并咳出涎沫。
岐伯还解释了咳嗽的传播机制,即五脏的长期咳嗽会转移到六腑,导致六腑的咳嗽。例如,脾咳不止会影响到胃,肝咳不止会影响到胆,肺咳不止会影响到大肠,心咳不止会影响到小肠,肾咳不止会影响到膀胱,长期咳嗽不止会影响到三焦。
最后,岐伯提出了治疗咳嗽的方法:治疗五脏的咳嗽要针刺其俞穴,治疗六腑的咳嗽要针刺其合穴,治疗浮肿要针刺其经穴。这些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针灸学的基本原理,即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的来说,这段内容详细阐述了咳嗽的病因、症状、传播机制及治疗方法,反映了中医对咳嗽的全面认识和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