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九刺应九变论
歧伯曰:“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输刺者,刺诸经荣输、脏腧也。二曰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腧也。三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者,刺小络血脉也。五曰分刺者,刺分肉间也。六曰大泻刺者,刺大脓也。七曰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八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也。九曰淬刺者,燔针以取痹也。”
白话文翻译
歧伯说:“针刺方法共有九种,以应对九种不同的病变。第一种是输刺,即针刺各经络的荣穴和输穴,以及脏腑的腧穴。第二种是远道刺,即病变在上部,取下部穴位针刺,主要是针刺腑的腧穴。第三种是经刺,即针刺大经的结络和经分部位。第四种是络刺,即针刺小的络脉和血脉。第五种是分刺,即针刺肌肉之间的分肉部位。第六种是大泻刺,即针刺大的脓疮。第七种是毛刺,即针刺皮肤表面的浮痹。第八种是巨刺,即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第九种是淬刺,即用烧红的针针刺以治疗痹症。”
解释
- 输刺:针对经络的荣穴、输穴和脏腑的腧穴进行针刺,主要用于调节经络和脏腑的功能。
- 远道刺:病变在上部,取下部穴位进行针刺,体现了中医“上病下治”的原则,主要用于腑的腧穴。
- 经刺:针刺大经的结络和经分部位,主要用于疏通大经的阻滞。
- 络刺:针刺小的络脉和血脉,主要用于疏通小络脉和血脉的阻滞。
- 分刺:针刺肌肉之间的分肉部位,主要用于缓解肌肉间的疼痛和紧张。
- 大泻刺:针刺大的脓疮,主要用于排脓和清除病灶。
- 毛刺:针刺皮肤表面的浮痹,主要用于治疗皮肤表面的痹症。
- 巨刺: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体现了中医“左右交叉”的治疗原则。
- 淬刺:用烧红的针针刺以治疗痹症,主要用于温经散寒,缓解痹痛。
总结
这九种刺法分别针对不同的病变部位和性质,体现了中医针刺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通过不同的刺法,可以有效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疏通气血,缓解疼痛,治疗各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