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虫鱼部·蛴螬
味咸微温。
主恶血,血淤,(《御览》作血瘴)痹气,破折血在胁下坚满痛,月闭,目中淫肤,青翳,白膜。一名蟦蛴。生平泽。
《名医》曰:一名蜰齐,一名勃齐,生河内人家积粪草中,取无时,反行者,良。
案《说文》云:(齐内去二加虫)、(齐内去二加虫)(上曹下虫虫)也,蝤,蝤(齐内去二加虫)也,蝎、蝤(齐内去二加虫)也。《广雅》云:蛭蛒,(上关下虫)(虫属),地蚕,蠹蟦,蛴螬。《尔雅》云:蟦、蛴螬。郭璞云:在粪土中,又蝤蛴,蝎。
郭璞云:在木中,今虽通名蝎,所在异,又蝎,蛣(虫屈)。郭璞云:木中蠹虫,蝎、桑蠹。郭璞云:即拮掘。《毛诗》云:领如蝤蛴。《传》云:蝤蛴,蝎虫也。方言云:蛴螬,谓之蟦,自关而东,谓之蝤蛴,或谓之蚕蠋,或谓之蚕蠋,梁益之间,谓之蛒,或谓之蝎或谓之蛭蛒,秦晋之间,谓之蠹,或谓之天蝼。
列子天瑞篇云:乌足根为蛴螬。《博物志》云:蛴螬以背行,快于足用,《说文》无蟦字,当借蜰为之,声相近,字之误也。

白话文翻译

蛴螬
味道咸,性质微温。
主要治疗恶血、血淤(《御览》中称为血瘴)、痹气,能够破除积聚在胁下的坚硬、满胀和疼痛,治疗闭经,眼中有淫肤、青翳和白膜。别名叫蟦蛴。生长在平泽地区。

《名医别录》中提到:蛴螬也叫蜰齐、勃齐,生长在河内地区人家堆积的粪草中,随时可以采集,反行的蛴螬效果更好。

解释

  1. 性味与功效

    • 蛴螬味咸,性微温,具有活血化瘀、散结止痛的功效。
    • 主要用于治疗血淤、恶血、痹气(气血不通)等病症,特别是胁下坚硬、满胀和疼痛的症状。
    • 还可用于治疗闭经,以及眼部疾病如淫肤(眼睑肿胀)、青翳(角膜混浊)、白膜(白内障)等。
  2. 别名与产地

    • 蛴螬有多种别名,如蟦蛴、蜰齐、勃齐等。
    • 主要生长在平泽地区或人家堆积的粪草中,尤其是河内地区。
  3. 采集与使用

    • 蛴螬可以随时采集,但“反行者”(指行动方向相反的蛴螬)被认为药效更好。
  4. 文献考证

    • 《说文解字》《广雅》《尔雅》等古代文献对蛴螬的名称和形态进行了详细记载,说明它在古代已被广泛认知。
    • 《毛诗》《博物志》等文献也提到蛴螬的形态和习性,如“以背行,快于足用”。
    • 蛴螬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呼,如“蝤蛴”“蚕蠋”“天蝼”等,反映了它在各地的普遍存在。
  5. 药用价值

    • 蛴螬作为一种虫类药材,在古代医学中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特别是与血淤、疼痛、眼部疾病相关的症状。

总结

蛴螬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散结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血淤、疼痛、闭经和眼部疾病。它在古代文献中被广泛记载,且有多种别名和不同地区的称呼。其采集和使用方法也较为简单,但“反行者”被认为药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