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虫鱼部·蛞蝓
味咸寒。
主贼风,?僻,轶筋,及脱肛,惊痫挛缩。一名陵蠡。生池泽。
《名医》曰:一名土蜗,一名附蜗,生大山及阴地沙石垣下,八月取。
案《说文》云:蝓,虎蝓也,蠃,一石虎蝓。《广雅》云:蠡蠃、蜗牛,螔蝓也。《中山经》云:青要之山是多仆累。郭璞云:仆累,蜗牛也,《周礼》鳖人,祭祀供蠃。郑云:蠃螔蝓。《尔雅》云:蚹蠃螔蝓。郭璞云:即蜗牛也。《名医》曰:别出蜗牛条,非。旧作蛞,《说文》所无。据玉篇云:蛞蛞东,知即活东异文,然则当为活。
白话文翻译
蛞蝓
味道咸,性寒。
主治因外风侵袭引起的口眼歪斜、筋脉抽搐,以及脱肛、惊痫和肢体挛缩等症状。蛞蝓又被称为“陵蠡”。它生长在池塘和沼泽地带。
《名医别录》中提到,蛞蝓也被称为“土蜗”或“附蜗”,生长在大山或阴凉之地的沙石墙下,通常在八月采集。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蝓”指的是虎蝓,“蠃”则是一种石虎蝓。《广雅》中提到,蠡蠃和蜗牛都属于螔蝓一类。《中山经》中提到,青要山上有很多“仆累”,郭璞注解称“仆累”就是蜗牛。《周礼》中提到的“鳖人”在祭祀时会供奉“蠃”,郑玄注解称“蠃”就是螔蝓。《尔雅》中提到“蚹蠃螔蝓”,郭璞注解称这就是蜗牛。《名医别录》中特别提到蜗牛条,认为与蛞蝓不同,但实际上蛞蝓就是蜗牛的一种。旧版文献中写作“蛞”,但《说文解字》中并没有这个字。根据《玉篇》的解释,“蛞蛞东”是“活东”的异体字,因此应写作“活”。
解释
蛞蝓的性质与功效
蛞蝓味道咸,性寒,具有清热、镇静、缓解痉挛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因外风侵袭引起的口眼歪斜、筋脉抽搐,以及脱肛、惊痫和肢体挛缩等症状。别名与生长环境
蛞蝓有多个别名,如“陵蠡”“土蜗”“附蜗”等。它主要生长在池塘、沼泽地带,以及大山的阴凉处或沙石墙下,通常在八月采集。文献考证
通过对《说文解字》《广雅》《中山经》《周礼》《尔雅》等古籍的考证,可以确定蛞蝓与蜗牛属于同一类生物。旧版文献中写作“蛞”,但《说文解字》中并无此字,根据《玉篇》的解释,应写作“活”。药物分类
蛞蝓被归类为《神农本草经》中的“中品”,属于虫鱼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总结
蛞蝓是一种生长在湿地环境中的软体动物,具有清热、镇静、缓解痉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邪引起的病症。它的别名较多,与蜗牛属于同一类生物,在古代文献中有详细记载和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