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草部·败酱
味苦平。
主暴热火创,赤气,疥搔,疸痔,马鞍,热气。一名鹿肠。生川谷。
《名医》曰:“一名鹿首,一名马草,一名泽败,生江夏,八月采根曝干。
案《范子计然》云:败酱出三辅。陶宏景云:气如败酱。故以为名。

白话文翻译:

败酱,味道苦,性平。主要治疗由热毒引起的火疮、皮肤红肿、疥疮瘙痒、黄疸、痔疮、马鞍疮以及热毒等病症。败酱的别名有鹿肠、鹿首、马草、泽败。它生长在山谷中,通常在八月份采集根部,晒干后使用。

《名医》中提到,败酱也叫鹿首、马草、泽败,生长在江夏地区,八月时采集根部,晒干备用。

《范子计然》记载,败酱主要产自三辅地区。陶宏景解释说,败酱的气味像腐败的酱,因此得名“败酱”。

解释:

  1. 性味归经:败酱味苦,性平,苦味通常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性平则说明它不会过于寒凉或温热,适合用于多种热毒病症。

  2. 主治病症

    • 暴热火创:指由热毒引起的急性火疮或皮肤溃疡。
    • 赤气:指皮肤红肿或发炎的症状。
    • 疥搔:指疥疮引起的瘙痒。
    • 疸痔:疸指黄疸,痔指痔疮,败酱可以用于治疗这些病症。
    • 马鞍:指马鞍疮,可能是因长时间骑马导致的皮肤损伤。
    • 热气:泛指热毒引起的各种症状。
  3. 别名:败酱有多个别名,如鹿肠、鹿首、马草、泽败,说明它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医家中有不同的称呼。

  4. 产地与采集:败酱主要生长在山谷中,尤其是江夏地区和三辅地区。采集时间通常在八月,采集部位是根部,晒干后使用。

  5. 命名由来:陶宏景解释,败酱的气味像腐败的酱,因此得名“败酱”。

总结来说,败酱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材,主要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各种皮肤病症和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