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草部·贝母
味辛平。
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创,风痉。一名空草。
《名医》曰:一名药实,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商(莔字)草,一名勤母,生晋地,十月采根暴干。
案《说文》云:莔,贝母也。《广雅》云:贝父,药实也。《尔雅》云:莔,贝母。郭璞云:根如小贝,圆而白华,叶似韭。《毛诗》云:言采其虻。《传》云:虻,贝母也。陆玑云:其叶如括楼而细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连累相着有分解也。

白话文翻译:

贝母,味道辛辣,性平。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引起的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创、风痉等症状。贝母还有其他的名字,如空草、药实、苦花、苦菜、商草(莔字)、勤母等。它生长在晋地(今山西一带),在十月时采集根部,晒干后使用。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莔”就是贝母。《广雅》中说,贝父就是药实。《尔雅》中也提到,“莔”就是贝母。郭璞解释说,贝母的根部像小贝壳,圆而白,花朵也呈白色,叶子像韭菜。《毛诗》中提到“言采其虻”,《传》解释说,“虻”就是贝母。陆玑进一步描述说,贝母的叶子像括楼但更细小,根部下的子像芋子,颜色纯白,四方相连,有分解的迹象。

解释:

  1. 贝母的性味与功效

    • 贝母味辛,性平,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散结消肿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因伤寒引起的发热、淋沥邪气(指湿热下注引起的病症)、疝瘕(指腹部的肿块或疼痛)、喉痹(咽喉肿痛或阻塞)、乳难(乳腺疾病)、金创(刀伤或外伤)、风痉(风邪引起的痉挛或抽搐)等病症。
  2. 贝母的别名

    • 贝母有多种别名,如空草、药实、苦花、苦菜、商草、勤母等,这些名字反映了它在不同地区或文献中的称呼。
  3. 贝母的生长环境与采集

    • 贝母主要生长在晋地(今山西一带),采集时间在十月,采集后需要将根部晒干,以便保存和使用。
  4. 贝母的形态特征

    • 根据古代文献的描述,贝母的根部像小贝壳,圆而白,花朵也呈白色,叶子像韭菜。根部下的子像芋子,颜色纯白,四方相连,有分解的迹象。

总结:

贝母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用价值,主要用于治疗热病、痰咳、咽喉肿痛、外伤等病症。它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在古代文献中有详细记载,反映了古代医家对贝母的深入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