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草部·紫参
味苦辛寒。
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一名牡蒙。生山谷。
《吴普》曰:伏蒙,一名紫参,一名泉戎,一名音腹,一名伏菟,一名重伤。神农黄帝苦,李氏小寒,生河西山谷或宛句商山,圆聚生,根黄赤有文,皮黑中紫,五月花紫,赤实黑,大如豆,三月采根。(《御览》《大观本》节文)
《名医》曰:一名众戎,一名童肠:一名马行,生河西及冤句,三月采根,火炙使紫色。
案《范子计然》云:紫参出三辅,赤青色者善。
白话文翻译:
紫参
味道苦、辛,性寒。
主要治疗心腹部的积聚(指气滞、血瘀等引起的肿块或疼痛),以及寒热邪气(指外感寒热或体内寒热失调)。能够通利九窍(指眼、耳、鼻、口、前后二阴等器官),促进大小便的排泄。
别名为“牡蒙”。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记载:
紫参的别名有伏蒙、泉戎、音腹、伏菟、重伤等。神农和黄帝认为它味苦,李氏认为它性小寒。生长在河西的山谷或宛句、商山一带,植株成圆簇状生长,根呈黄红色且有纹理,外皮黑色,内部紫色。五月开紫花,果实红色,种子黑色,大小如豆。三月采集根部。
《名医》记载:
紫参的别名有众戎、童肠、马行等。生长在河西及冤句一带,三月采集根部,用火烤至紫色。
《范子计然》记载:
紫参产自三辅地区,颜色赤青的品质较好。
解释:
药性与功效:
- 紫参味苦、辛,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散结、通利的作用。
- 主治心腹部的积聚(如气滞、血瘀等引起的肿块或疼痛),以及寒热邪气(如外感寒热或体内寒热失调)。
- 能够通利九窍,促进大小便的排泄,说明其具有较好的通利作用。
- 紫参味苦、辛,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散结、通利的作用。
别名与产地:
- 紫参有多种别名,如牡蒙、伏蒙、泉戎等,反映了古代对同一种药物的不同称呼。
- 主要生长在河西、宛句、商山等山谷地带,三月采集根部。
- 紫参有多种别名,如牡蒙、伏蒙、泉戎等,反映了古代对同一种药物的不同称呼。
形态特征:
- 植株成圆簇状生长,根呈黄红色且有纹理,外皮黑色,内部紫色。
- 五月开紫花,果实红色,种子黑色,大小如豆。
- 植株成圆簇状生长,根呈黄红色且有纹理,外皮黑色,内部紫色。
炮制方法:
- 采集根部后,用火烤至紫色,可能是为了增强药性或便于保存。
- 采集根部后,用火烤至紫色,可能是为了增强药性或便于保存。
品质判断:
- 根据《范子计然》记载,紫参产自三辅地区,颜色赤青的品质较好。
- 根据《范子计然》记载,紫参产自三辅地区,颜色赤青的品质较好。
总结:
紫参是一种具有清热、散结、通利作用的中药材,主要用于治疗心腹部的积聚和寒热邪气。其别名众多,生长于山谷地带,根部为主要药用部分,采集后需用火烤至紫色。古代医家对其药性和功效有较为详细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