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草部·秦艽
味苦平。
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生山谷。
《名医》曰:生飞乌山,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案《说文》云:(上艹下卉)草之相(上艹下丩)者,玉篇作(上艹下丩),居包切。云秦艽,药艽同。萧炳云:本经名秦瓜,然则今本经名,亦有《名医》改之者。
白话文翻译:
秦艽,味道苦,性平。主要治疗寒热邪气、寒湿、风痹(风寒湿邪引起的关节疼痛)、四肢关节疼痛,还能利尿、通便。它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记载:秦艽生长在飞乌山,二月和八月采挖其根部,晒干后使用。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上艹下卉)”是指草类植物相互缠绕的样子,《玉篇》中写作“(上艹下丩)”,发音为“居包切”,并提到秦艽和药艽是同一类植物。萧炳说:在《本经》中,秦艽被称为“秦瓜”,但现在的《本经》中的名称可能是由《名医》修改的。
解释:
- 秦艽的药性:秦艽性平,味苦,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止痛的功效。
- 主治病症:
- 寒热邪气:指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的病症。
- 寒湿:指寒湿邪气侵袭体内引起的病症,如关节冷痛、肌肉酸痛等。
- 风痹:指风寒湿邪侵袭关节、肌肉引起的疼痛和活动受限。
- 肢节痛:四肢关节的疼痛。
- 下水,利小便:秦艽有利尿作用,可以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缓解水肿。
- 寒热邪气:指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的病症。
- 生长环境:秦艽生长在山谷中,通常在二月和八月采挖其根部,晒干后入药。
- 名称演变:根据《说文解字》和《玉篇》的解释,秦艽的名称可能经历了从“秦瓜”到“秦艽”的演变,且《名医》可能对其名称进行了修改。
总结:
秦艽是一种具有祛风除湿、止痛、利尿功效的中药材,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邪引起的关节疼痛、水肿等病症。其名称和药用历史在古籍中有详细的记载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