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木部·紫葳
味酸,(《御览》作咸)微寒。
主妇人产乳余疾,崩中,症瘕,血闭,寒热,羸瘦,养胎。生川谷。
《吴普》曰,紫葳一名武威,一名瞿麦,一名陵居腹,一名鬼目,一名茏华,神农雷公酸,岐伯辛,扁鹊苦咸,黄帝甘无毒,如麦根黑,正月八月采,或生真定(《御览》)。
《名医》曰,一名陵苕,一名茏华,生西海及山阳。
案《广雅》云:茈葳,陵苕,蘧麦也。《尔雅》云:苕。陵苕,郭璞云:一名陵时。本草云:又黄华蔈,白华茏。郭璞云:苕、华、色异,名亦不同。《毛诗》云:苕之华。《传》云:苕,陵苕也。《范子计然》云:紫葳出三辅。李当之云:是瞿麦根据李说与《广雅》合,而《唐本》注引《尔雅》注,有一名陵霄四字,谓即陵霄花,陆玑以为鼠尾,疑皆非,故不采之。
白话文翻译
紫葳,味道酸(《御览》中记载为咸),性微寒。
主治:妇女产后遗留的疾病,崩漏,症瘕(指腹中结块的病症),闭经,寒热交替,身体虚弱消瘦,以及安胎。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记载:紫葳的别名有武威、瞿麦、陵居腹、鬼目、茏华等。神农和雷公认为其味酸,岐伯认为其味辛,扁鹊认为其味苦咸,黄帝认为其味甘且无毒。其根像麦根,呈黑色,采摘时间为正月或八月,或生长在真定(《御览》)。
《名医》记载:紫葳的别名有陵苕、茏华,生长在西海和山阳地区。
《广雅》记载:紫葳又称陵苕、蘧麦。
《尔雅》记载:苕即陵苕,郭璞注解说,陵苕又名陵时。
《本草》记载:黄花的称为蔈,白花的称为茏。郭璞注解说,苕的花颜色不同,名称也不同。
《毛诗》记载:苕之华,《传》解释说,苕即陵苕。
《范子计然》记载:紫葳产自三辅地区。
李当之认为:紫葳就是瞿麦,根据李当之的说法与《广雅》一致。
《唐本》注引《尔雅》注,提到“一名陵霄”,认为紫葳就是陵霄花。陆玑则认为紫葳是鼠尾草,但这些说法都存疑,因此不采纳。
解释
紫葳的药性:
紫葳性微寒,味酸(或咸),具有清热、活血、调经、安胎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妇女产后疾病、崩漏、闭经、症瘕(腹中结块)、寒热交替、身体虚弱等症状。别名与产地:
紫葳有多种别名,如武威、瞿麦、陵苕、茏华等,生长在山谷、西海、山阳等地区,采摘时间通常为正月或八月。古代文献记载:
紫葳在古代文献中有不同的记载和解释,如《广雅》《尔雅》《毛诗》等,但关于其具体形态和分类存在争议。例如,有人认为紫葳是陵霄花,也有人认为是鼠尾草,但这些说法并未被广泛采纳。临床应用:
紫葳主要用于妇科疾病,特别是产后调理和月经不调的治疗,同时也用于安胎和改善身体虚弱。争议与存疑:
古代文献中对紫葳的形态和分类存在不同看法,例如《唐本》注认为紫葳是陵霄花,而陆玑认为是鼠尾草。这些争议表明古代对紫葳的认识尚不统一。
总结
紫葳是一种传统中药材,主要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具有清热、活血、调经、安胎等功效。古代文献中对其形态和分类存在争议,但其药用价值在中医中得到了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