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木部·吴茱萸
(《御览》引:无吴字,是)
味辛温。
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凑(旧作腠,《御览》作涛,是)理根杀三虫。一名藙。生山谷。
《名医》曰:生冤句,九月九日采,阴干。
案《说文》云:茱,茱萸,属,萸,茱萸也。煎茱萸,汉律,会稽献藙一斗。
《广雅》云:(木尻),榝,档,樾,茱萸也。三苍云:莍,茱萸也。(《御览》)《尔雅》云:椒、榝,丑莍.郭璞云:茱萸子,聚生成房貌,今江东亦呼榝,似茱萸而小,赤色。礼记云:三牲用藙。郑云:藙煎茱萸也。汉律会稽献焉,《尔雅》谓之榝.《范子计然》云:茱萸,出三辅。陶宏景云:礼记名藙而作俗中呼为藙子,当是不识藙字似杂字,仍以相传。
白话文翻译:
吴茱萸
(《御览》中引用时没有“吴”字,这是正确的)
味道辛辣,性温。
主要功效是温暖中焦(脾胃),降气,止痛,治疗咳嗽、逆气,寒热症状,消除湿气和血痹,驱散风邪,疏通腠理(皮肤毛孔),并能杀灭三种寄生虫。别名叫“藙”。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记载:生长在冤句,九月九日采摘,阴干。
解释:
《说文》:茱萸是一种植物,萸也是茱萸的一种。煎茱萸在汉代律法中,会稽地区要进献一斗藙。
《广雅》:茱萸还有其他名称,如(木尻)、榝、档、樾。
三苍:莍也是茱萸的别称。
《尔雅》:椒和榝都属于莍类。郭璞解释说,茱萸的果实聚集成房状,现在江东地区也称之为榝,形状类似茱萸但较小,颜色赤红。
《礼记》:三牲(牛、羊、猪)祭祀时使用藙。郑玄解释说,藙是煎茱萸。汉代律法规定会稽地区要进献藙,《尔雅》称之为榝。
《范子计然》:茱萸产自三辅地区。
陶宏景:《礼记》中称之为藙,但在民间俗称为藙子,可能是因为人们不认识“藙”字,误以为是“杂”字,因此沿用至今。
解释:
吴茱萸是一种中药材,性温味辛,主要功效是温暖脾胃,降气止痛,治疗咳嗽、寒热、湿气和血痹等症状。它还能驱散风邪,疏通毛孔,杀灭寄生虫。吴茱萸在古代文献中有多个别名,如“藙”、“榝”等,并且在汉代律法中规定会稽地区要进献这种药材。它的果实聚集成房状,颜色赤红,形状类似茱萸但较小。在古代祭祀中,吴茱萸也被用作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