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虫鱼部·蝼蛄
味咸寒。
主产难,出肉中刺(《御览》作刺在肉中),溃痈肿,下哽噎(《御览》作咽),解毒,除恶创。一名蟪蛄(《御览》作蟪蛄),一名天蝼,一名(榖禾易为上丿下虫)。夜出者良,生平泽。
《名医》曰:生东城,夏至取,暴干。
案《说文》云:蠹,蝼蛄也,蝼,蝼蛄也,姑,蝼蛄也。《广雅》云:炙鼠,津姑,蝼蜮,蟓蛉,蛞蝼,蝼蛄也,《夏小正》云:三月(榖禾易为上丿下虫)则鸣,(榖禾易为上丿下虫),天蝼也,《尔雅》云:(榖禾易为上丿下虫),天蝼,郭璞云:蝼蛄也。《淮南子》时则训云:孟夏之月,蝼蝈鸣,高诱云:蝼,蝼姑也,方言云:蛄诣,谓之杜格,蝼蛞,谓之蝼蜂,或谓之蟓蛉,南楚谓之杜狗,或谓之(虫昏)蝼。陆玑诗疏云:本草又谓蝼蛄为石鼠,今无文。
白话文翻译
蝼蛄
味咸,性寒。
主治难产,能够拔出肉中的刺(《御览》中写作“刺在肉中”),消除痈肿,缓解哽噎(《御览》中写作“咽”),解毒,消除恶疮。别名为“蟪蛄”(《御览》中写作“蟪蛄”)、“天蝼”、“(榖禾易为上丿下虫)”。夜晚出没的蝼蛄品质较好,生长在平泽地带。
《名医》中提到:蝼蛄生长在东城,夏至时采集,晒干备用。
解释
药性:蝼蛄味咸,性寒。咸味通常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寒性则能清热解毒。
主治功效:
- 难产:蝼蛄被认为能够帮助产妇顺利分娩。
- 拔出肉中刺:能够帮助取出嵌入肉中的刺。
- 消除痈肿:能够治疗痈肿,即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 缓解哽噎:能够缓解咽喉部的不适或阻塞感。
- 解毒:具有解毒的作用,可以中和或消除体内的毒素。
- 消除恶疮:能够治疗恶疮,即严重的皮肤溃疡或感染。
- 难产:蝼蛄被认为能够帮助产妇顺利分娩。
别名:蝼蛄有多种别名,如“蟪蛄”、“天蝼”、“(榖禾易为上丿下虫)”等。
采集与处理:蝼蛄在夏至时采集,晒干后使用。夜晚出没的蝼蛄被认为品质较好。
文献考证:文中引用了《说文》、《广雅》、《夏小正》、《尔雅》、《淮南子》、《方言》、《陆玑诗疏》等多部古籍,说明蝼蛄在古代文献中有多种记载和不同的名称。
总结
蝼蛄是一种在中医中被广泛使用的昆虫,具有多种药用功效,尤其在治疗难产、痈肿、解毒等方面有显著效果。古代文献对其有多种记载和不同的名称,说明其在古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